我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假設在這個平臺期間主力是以吸貨爲主的,那麼後面進行一次破掉該平臺的“誘空動作”是非常好的一種效果。否則就需要用“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採取長時間的橫盤來達到均線走平減少均線對股價的壓制力度,使均線從壓制狀態扭轉爲對股價的支撐狀態。
這種現象會發生在比較長時間的盤底週期中,比如,股價波動逐漸變得非常小,量的換手也逐漸變得非常小,多條均線逐漸都呈現平走靠攏甚至糾纏狀態,市場一般會逐漸變得“人丁稀少”。
但一般在股價要徹底拉起前,主力很多還是會採取一次快速的短期探底動作,來達到“震醒”盤面的目的。另一方面股價橫盤的本身就是一種“消耗多空雙方能量”的平衡過程。
量能一般是呈現逐步縮小狀態的平衡,打破這種平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利用“不破不立”,再次檢驗目前股價的市場承受度在更低的哪個位置。那麼向下破位就更能夠達到這個檢驗的目的。當然,主力乘機再把恐慌盤收進來,可謂是“一舉兩得”。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橫盤是難以做成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