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表的侷限性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資產負債表一樣,利潤表在反映信息的同時,也是存在侷限性的。
傳統收益概念的侷限性
當前利潤表所反映的是會計收益,其侷限性主要表現爲:
由於會計收益概念所依據的是收付實現原則,從而使利潤表上所反映的企業收益並不是企業的全部收益,即會計收益不包括未實現的損益,如資產置存收益。
會計收益概念由於是以現時的價格計量收入,以歷史成本計量費用,從而使得成本不能得到真正的彌補。
由於資產計價的混亂而使企業各年度的會計收益缺乏可比性,提供給報表使用者的會計信息,必然會使人們產生誤解。
由於依賴歷史成本計價,使得企業資產負債表所反映的資產價值失去意義。經濟學家對企業收益所持的觀點稱爲經濟收益,並認爲經濟收益即: “在期末和期初擁有相同財富的情況下,本期內可以消費的最大金額。”由此可見經濟收益與實物資本維護觀念是密切相關的,它要求企業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必須以現時成本來計量。由此可見,會計收益是指來自企業期間交易的已實現收入和相關費用之間的差額,其確定應遵循實現原則。而在實現原則下,傳統收益一般可以劃分爲營業收益和持產收益,前者的確定必須在商品或勞務銷售等關鍵事件發生以後;後者指的是持有資產的已實現損益。那些由於市場價格或預期價格發生變化而引起的未實現損益,因其缺乏客觀計量的相關條件或不能通過一些經濟事項加以證實而不予確認。這種處理方法不僅使得利潤表無法如實反映企業本期的全部收益,而且將未實現增值摒棄於收益計算之外,導致以後出售資產所獲得的收入與不相關的成本費用進行配比。因此,建立一種統一的業績報告理論,使之既與經濟理論更爲相符,又具有客觀性和程序上的一致性,乃是當務之急。
利潤的可調節性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給了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允許企業根據其自身行業特點、業務特點和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會計政策。這樣,在保證了會計政策適應性的同時,也是企業很容易調節或操縱利潤,或者說給了企業管理層很大的盈餘管理空間。例如由於具體會計準則具有可伸縮性,企業可對計提折舊、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等會計政策在制度規定的範圍內“自由”選擇。
由於企業利潤管理的目的各不相同,例如爲了維,持公司上市資格、獲得配股、取得信貸、通過經營者業績考覈等等,因而採取不同的利潤管理策略,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最終得出了不同的淨利潤,使得相同行業的企業淨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比性。因此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利潤,並不代表企業真正具有的現金支付能力。有的企業淨利潤很高,但因沒有現金流人或現金流人較少而在財務上困難重重,即使利潤再高也無法改善企業的財務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對公司現金流量狀況的披露就很重要。以現金流量已收付實現製爲標準進行確認,在此前提下是現金化的收入和利潤,可信度更高。所以應結合現金流量有效檢驗企業的利潤質量。
權責發生制下利潤與現金收支的不同步性
權責發生制下利潤與現金收支的不同步是導致利潤侷限性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即按照權責發生制的要求,收入的確認標準在於是否實現,一旦銷售實現,則賬面上收入增加,利潤增加,而不管是否收到現金及何時能夠收回。
有些收入增加利潤但未發生現金流入。比如說,某公司本期的營業收入有200萬元,而本期新增應收賬款也是200萬元。有些企業對應收賬款管理存在薄弱環節,未及時做好應收賬款及勞務款項的催收與結算工作,也有些企業依靠關聯方交易支撐其營業業績,而關聯方資金又遲遲不到位。這種增加收入及利潤但未發生現金流人的事項,是造成利潤與現金餘額產生差異的原因之一。其後果是使公司經營活動幾乎沒有多少現金流人,但經營總要支付費用、購買物資、繳納稅金,發生大量現金流出,從而使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出現負數,使公司的資金週轉發生困難。同時,有些成本費用能夠減少利潤,但未必伴隨現金流出,費用確認的依據在於費用是否發生,而不在於費用是否支;付,費用發生,則減少當期利潤,但可能沒有相應減少現金。例如,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只是按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要求將這些資產的取得成本在使用他們的受益期間合理分攤,並不需要付出現金,當然,由於稅法允許其衝減應稅收入,因此,在公司有盈利的條件下,會減少納稅額,從而以減少納稅的方式間接爲企業帶來現金流入。
這樣的記賬基礎上,如果收入實現的同時也收回了現金,費用發生的同時也支付了現金,則利潤與現金收支是同步的,通過利潤數額也是可以瞭解企業現金餘額,進而反映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但實際上,由於記賬基礎的差異,利潤和現金收支往往是不同步的。這樣,必然導致僅僅以利潤指標來衡量企業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