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思維與準奇幻思維
Skinne:在1992年做的一個經典實驗表明,儘管餵食動作與鴿子的行爲無關,它們還是會覺得它們的某種行爲導致了“餵食”行爲的發生,從而這些鴿子都習慣於展示某個動作,以得到食物。這與心理學家提出的“奇幻思維”有關。奇幻思維是對錶面看來具有的因果關係的心理反應和強化,是一種缺乏邏輯關係的行爲模式。
投機性市場上對確定性新聞的反應變化不定的產生原因與此類似。美國股市過去經常被經濟的正面新聞所刺激而飆升,但近年來同樣的新聞卻使股市向相反的方向變化。股市的這種“反常”變化模式,有時被證實是有道理的。其理由是,好新聞會使美聯儲採取“緊”的貨幣政策,於是較高的利率將調低股市。但是整體的信念可能是由股市的某種初始變化引起的一系列事件的結果。由於人們相信這種信念,他們可能會依此行事,而使股價真的按假設變化了。初始的關聯持續下來,從而更強化這種信念。
“準奇幻思維”一詞,是Shafir和Tversky(1992)給出的,用於描述這樣的情況:人們在行動時,似乎錯誤地相信他們的行爲會影響結果(像奇幻思維一樣),但事實上他們並不相信這些。它包括,如果按想象行動,就能破壞原本已決定歷史的行動或改變歷史,就像是一種自我欺騙意願。
準奇幻思維在涉及未來事件時比涉及歷史事件時表現得更強烈。實驗表明,要人們在拋硬幣前下賭比拋完硬幣後先將結果蓋起來再下賭的數量要大,就像他們能更多地影響的是硬幣,而不是拋硬幣本身。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人們持有虧損股、賣出盈利股的傾向也與準奇幻思維有關,人們在某種程度上感覺持有虧損股能逆轉其已號損的事實。在股價明顯被高估時,股票的公衆需求也受準奇幻思維的影響,認爲我持有,股價還會繼續上漲。
注意力侷限
早期的心理學家認爲人腦會考慮進入人腦的一切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人的注意力的選擇性現象:當人們考慮事物時,成千上萬的外部事物從來不可能完全爲我所體驗。爲什麼呢?因爲我對它們沒興趣。我的體驗是我感興趣的。只有在未經選擇的事物充斥我的腦海時,我的體驗會變得混亂不堪。
注意力與語言、語言,結構相聯繫;注意力的多變是因爲其受客體“突出特徵”的影響,受是否易於辨認,或者外表“生動性”的影響。人的判斷也會受“出現在腦海中的事例或聯想”的影響。
國民生產總值、貨幣供應量、消費價格指數等經濟學術語以前並不在公衆的視野中。而現在許多經濟學家習慣於將個體注意力融於這些概念中,就像它們是對所有正常性思維都必須明確的外在真實世界的一部分。投資方式和時尚,以及投機性資產價格的易變性都和公衆注意力的變化無常有關。投資者對不同投資類別(投資股票還是債券或是房地產,投資國內還是國外)的注意力受公衆注意力存在與變動的影響。Shiller(1989)指出,投資者對市場的注意力隨時間而改變,金融市場上的災難性情形就像注意力變動的現象,是大量的公衆注意力混亂突然集中於市場使然。因此,成功的經濟學理論是那些完全考慮到人們注意力的變化無常和侷限性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