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初涉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在心態上容易走入一個投資盲區——誤把買股票當做到商場購物,對股票的“價位”盯得很細很具體。誰知,這在股票投資中卻是犯大忌的。
我們不妨先看看一般消費者在商場購物時的心態:當看到-.件皮大衣標價8000元,消費者開始討價還價,買賣雙方一來一回,終於以6800無成交。在這過程中,買方總希望壓價成功,往往是價壓得越低成功感就越大。如果萬一碰上賣方提出要8800元,消費者一定會覺得不可理喻,不但不會買,脾氣上來了甚至還要罵上一句“神經病"!反觀股票市場,情況就要複雜得多,投資者的心態表現也更多樣化。許多投資者在指數998點時不會買,漲到1200點時也不買,衝破2000點時反而會去買了。
這種心態貌似奇怪實則不怪。在現實生活中,購物者的心理是總希望便宜再便宜,價位壓得越低越好;銷售者則總翼求價格儘可能高一些,賺多一些。如果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抱着這種短視的“ 商場購物”心理進行投資操作,勢必過分看重具體的小价而忽略了大勢,進而錯過最佳投資機會。不少投資者之所以會賠錢,犯的就是這個投資“ 兵家大忌”。
股票投資和“商場購物"是截然不同的。股票投資是寄希望於未來的大勢,而不是着眼於眼前的小价。由於預期心理支配一切,在預期心理的影響和價格不斷波動的情況下,便宜和昂貴的概念在股市中就成了短命鬼,兩者隨時易位: 1個星期前的上證指數3000點,相對於8個星期前的4000點是便宜,但相對於今天的收盤指數2000點,就顯得昂貴了。這種運動變化是股市中永恆的主題。如果只抱着日常生活購物的便宜與昂貴觀念,看不到股市中兩者的相對性與互換性,就會掉進重價不重勢的泥潭,難以自拔。
有些投資者對股票的具體價位喜歡畫條“紅線”,買入時非限定在某個價位不可,甚至多1毛錢也心疼;賣出時總想多出個一塊或八毛的才稱心,這種敬法其實很值得商榷。在實戰中,抱定這種法則的新入市投資者往往最容易錯失良機。
例如,在2005 年7月間,上證指數在1000點附近起步上升,筆者身邊就有一位股民朋友看對了大勢,認爲上證指數將會見底回升,於是,他選擇了有廠房
搬遷概念的廣船國際進行投資。可惜的是,這位投資者在下單買人廣船國際時,老是堅持要等待廣船國際跌到2. 20元纔買入,連續幾天都在這個價位填單買人。到了7月18日,廣船國際最低價見2.21元了,但這位投資者仍然不肯出多一點點價錢來買進。結果,廣船國際在之後的行情掉頭,一路高歌猛進,一直藏升到102元。這位投資者望着廣船國際這條“瘋牛",痛心疾首,捶胸頓足,連續失眠了幾個星期。這位投資者就是這樣眼睜睜地看着掙錢的黃金機會溜走了,深受重小价而忽略大勢之苦。
其實,買股票就是買未來,成敗盈虧不在於現在,而在於將來。現在的價高一點或是低一點,都僅僅是出發點,將來的勢纔是歸宿。勢是價的趨向,價是勢的反映。如果對勢的判斷錯了,就算人市的價格好一點也是劫數難逃; 假若勢的預測對了,即使入市的價差一點也會富貴逼人。 因此,對於新入市的投資者應該學會注重大勢而非小价的股市規律,戒掉每分必較的“商場購物”心態,抓住大勢最爲重要。
對於新入市的投資者,太計較價位有一個危險,就是容易導致逆市而行。因爲在一個漲勢市中, 你非要等到便宜一點纔買的話,只有走勢回跌時纔有機會。而這一回跌,既可能是技術性調整,也可能是個轉勢,讓你買到便宜但不一定是件好事。反過來,在一個跌勢市中,你硬要堅持高一點才賣的話,只有走勢反彈時纔有機會。而這一反彈,既可能是大跌小回,也可能是轉市,讓你賣到高價,卻不知是福是禍。新入市的投資者,切莫貪“芝麻”,丟“西瓜”。
因此,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不要太過計較當前的一兩個價位, 只要你看推後市是走上升趨勢的話,就要果斷出手,做到乾淨利落。這並不等於鼓動盲目跟風。盲目跟風是指漲勢將盡時才見高追買或跌勢將止時才見低追賣。不要太計較價位是指一個漲勢或跌勢剛確認時,順勢而爲。入貨或出貨都要大刀闊斧,屬掌握髮機之舉,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餚。
“牽牛要牽牛鼻子”,漲勢一定要從大勢着眼,投資者要有賺大勢的氣魄,如此方能步入贏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