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經濟增長趨勢水平的主要經濟指標有: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利率和財政收支。針對這些經濟指標,調節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的短期目標是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政策手段主要是通過預算收支平衡或財政赤字、財政補貼和發行國債影響社會總需求,促進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趨向平衡。財政政策的中長期目標是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政策手段主要是:通過政府支出方向直接作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制約經濟結構的形成;通過財政貼息手段引導社會投資方向,以配合產業政策爲社會總供求的均衡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創造條件;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來調節各地區和各階層的收入差距,達到兼顧平等與效率。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穩定、持續和協調發展。
貨幣政策的總體目標包括:穩定幣值(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政策手段主要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通過對利率的調節影響人們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調節國良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重,影響投資成本和投資的邊際效率,提高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比重,並通過金融市場的有效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一般選擇利率、貨幣供應量,超額準備金和基礎貨幣等金融變量。爲調控中介指標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用的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選擇性政策工具主要有直接信用控制:規定利率限額,信用配額、信用條件限制,規定金融機構流動性比率和直接干預等;和間接信用指導:對金融機構行爲的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
在短期,總供給是由總需求來限制的,短期調整主要是需求管理。當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國民收入均衡水平高於充分就業的水平,社會總需求過大,政府一般採用“緊”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壓縮總需求。當經濟處於緊縮階段,國民收入均衡水平低於充分就業的水平,社會總需求過小,政府一般採用“松”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
在長期,總供給是由生產力的增長(及其條件)來限制的,長期調整主要是改善生產力增長的長期條件。當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時,政府一般搭配使用“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微觀經濟主體增加供給和“緊”的財政、貨幣政策縮小社會總需求。當社會總供給大於社會總需求時,政府一般搭配使用“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增長和“緊”的財政、貨幣政策抑制微觀經濟主體的供給。與此同時,爲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的長期目標,政府還會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在國家預算支出中優先安排國家鼓勵發展行業的投資;運用財政貼息、財政信用支出以及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投資或者擔保,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農業的發展;通過合理確定國債規模吸納部分社會資金,列入中央預算,轉作政府的集中性投資,用於能源、交通等重點建設;調整和改革整個稅制體系,或者調整部分主要稅制,以實現對收入分配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