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水泥股的行业背景分析
水泥工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密切相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也是世界水泥消费大国,但我国水泥行业明显存在产业集中度低、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低、散装水泥比例低的三“低”现象。我国水泥生产业中,工艺落后的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长期以来的区域保护、恶性竞争导致了整个行业发展面临极为尴尬的被动局面。
(1)行业景气度继续下降
水泥行业是周期性行业,从中长期来看,水泥行业的景气度仍处于下降过程中。产能的超常规扩张直接带来了中长期内我国水泥产量的过剩。我国新干法水泥生产线的产量迅速扩张,而立窑等落后生产线的淘汰率仍然较低。也就是说,水泥行业淘汰与更新的比例投有得到有效的处理。新增生产线的产能大大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
2005年,水泥行业产量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放缓。相反,随着大量生产线的集中投产,水泥产量增幅加快。除市场供需失衡外,目前水泥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仍然是能源成本高居不下和供应紧张,而且这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2005年4月份以来,煤电联动政策的实施直接吞噬了水泥企业的利润。
(2)人民币升值对水泥行业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侧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
人民币升值对于水泥行业整体来讲,影响不大。但就某一公司而言,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其盈利能力有一定的下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但整个行业基本上还是处于内产内销的状态。因此,我国每年出口水泥量很小。出口一方面可以消化国内企业多一余的产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出口企业获得高于国内价格10%-20%的出口价。但就目前出口的规模来看,出口部分占总量的比例很小。因此,出口对于整个水泥行业的影响很小。再加上各家水泥企业的原材料和能源都在国内进行采购,人民币升值2%对于基本内产内销的水泥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但持续升值的预期的存在可能使原来出口企业的相对价格优势逐渐削弱。
(3)淘汰过剩产能
水泥行业在2005—2006年处于淘汰过剩产能的阶段。过剩产能的淘汰一方面依赖于行政指令的执行;另一方面,依赖于市场的自由竞争。在国内的经济环境中,市场自由竞争所起的作用应大于行政指令。而在市场自由竞争淘汰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水泥行业整体的获利能力明显回升可能性极小。因为盈利能力的反弹将会引起前期已经淘汰产能的重新开工,而这又将可能引起水泥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此外,煤炭价格下降并不会导致水泥行业获利能力显著回升。
(4)产业兼并之风渐起
行业进入低谷后,水泥企业兼并之风渐起。目前,兼并收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销售渠道和石灰石资源控制的层面。大部分企业被收购后,一般都会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因此,到目前为止的大部分收购并不能改变水泥工业的竞争格局。在本轮水泥行业调整的末期,会出现大量的以直接收购资产为月的的兼并浪潮。这才是行业调整进入即将结束的明显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