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經濟大衰退,許多投資者至今記憶猶新。人們的投資組合價值縮水30%甚至更多,老年工人的401(k)計劃和個人退休賬戶(IRA)跌至威脅退休計劃的水平。在熊市肆虐之際,許多人非但沒有理性行事,反而往往反應過度,導致情況雪上加霜。然而,儘管許多人陷入恐慌或被迫低價拋售資產,但一小部分耐心且有條不紊的投資者卻將股市崩盤視爲機遇。
毫無疑問,在危機中投資存在風險,因爲復甦的時間和範圍充其量也難以確定。雙底衰退是切實存在的,而試圖觸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氣。儘管如此,那些能夠在危機中投資而不屈服於非理性的恐懼和焦慮的投資者,或許能在復甦期間獲得超額回報。
重點
- 經濟或金融危機可能導致資產價格暴跌,並引發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
- 雖然價格下跌可能會在短期內損害您的投資賬戶,但危機也可能會阻止在資產出售時搶購的獨特購買機會。
- 投資者心理預測人們往往會對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反應過度,因此保持冷靜的頭腦和保持盡職調查可以幫助您發現機會。
危機如何影響投資者
傳統金融理論認爲,投資者的行爲通常與個人理性行事以實現效用最大化的預測不同。相反,人們常常會表現出非理性行爲,並受情緒左右,尤其是在經濟陷入混亂時。行爲金融學這一新興領域試圖描述人們的實際行爲與金融理論預測的差異。
行爲金融學表明,人們並非僅僅厭惡風險,實際上更厭惡損失。這意味着人們感受到的損失帶來的情感痛苦遠大於同等規模盈利帶來的快樂。不僅如此,損失厭惡還描述了人們過早拋售盈利資產並長期持有虧損資產的傾向;當人們盈利時,他們厭惡風險,而當虧損時,他們又會尋求風險。
以賭場裏的一位二十一點玩家爲例。當他贏錢時,他可能會開始更保守地玩,下注較少的金額以保住自己的贏利。然而,如果同一位玩家輸錢,他可能會承擔更大的風險,加倍下注或在風險更高的牌局上加大賭注,以達到收支平衡。投資者的行爲也類似。不幸的是,在虧損時承擔過度風險往往只會加劇損失。
即使經濟復甦已經開始,這些情緒偏見也可能持續存在。在線經紀公司Capital One Sharebuilder的一項調查顯示,93%的千禧一代表示他們不信任市場,因此對投資信心不足。即使利率處於歷史低位,這一代人仍有超過40%的財富以現金形式存在。由於這場危機,年輕的美國人無法像老一輩那樣,在股票和債券市場上積累財富。
利用危機
雖然大多數投資者因資產價格暴跌而陷入恐慌,但那些頭腦冷靜的投資者能夠將由此產生的低價視爲買入良機。從那些受恐懼驅使的焦躁不安者手中購買資產,就像買入打折商品一樣。恐懼通常會將資產價格推至遠低於其基本面或內在價值的水平,從而獎勵那些耐心等待價格迴歸預期水平的投資者。在危機中投資獲利需要紀律、耐心,當然,還需要足夠的流動資產來伺機買入。
當災難來襲時,市場會擔心最壞的情況發生,股市也會因此遭受重創。但從歷史上看,當塵埃落定後,樂觀情緒會重現,價格會反彈至原有水平,市場再次對基本面信號而非感知到的動盪做出反應。Ned Davis 研究小組的一項研究回顧了過去一百年發生的 28 場全球危機,從二戰期間德國入侵法國到 9/11 等恐怖襲擊。每一次,市場都反應過度,跌幅過大,但隨後不久便會反彈。那些在恐慌情緒中拋售的投資者發現自己不得不以更高的價格回購投資組合,而耐心的投資者則獲得了回報。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超過4%,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繼續下跌14%。然而,此後直至1945年戰爭結束,股市平均每年回報率超過25%。在其他地緣政治事件後也能觀察到同樣的模式。精明的投資者認識到市場往往會反應過度,就能以低價購入股票和其他資產。
目前,股市正處於大衰退之後長達六年的牛市之中。那些沒有驚慌失措的人,他們的投資組合價值不僅有所回升,而且還延續了漲勢;而那些選擇或被迫拋售,等到牛市全面爆發後再入場的人,至今仍在舔舐傷口。
股市並非危機時期投資的唯一途徑。經濟大衰退期間,隨着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房價也暴跌。無力償還抵押貸款的人被迫喪失抵押品贖回權,許多房屋陷入負資產狀態,欠銀行的抵押貸款金額超過了房產的淨值。購房者和房地產投資者能夠以低於正常價格購入有價值的實物資產,並因此在房地產市場穩定復甦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同樣,所謂的禿鷲投資者也能夠通過收購那些受經濟衰退重創但基本面良好的優秀公司獲利。
押注危機發生
在危機中賺錢的另一種方法是押注危機將會發生。賣空股票或做空股指期貨是從熊市中獲利的一種方式。賣空者借入他們尚未持有的股票,然後出售,並希望以更低的價格買回。另一種利用下跌市場獲利的方法是使用期權策略,例如買入看跌期權(隨着市場下跌而升值),或者賣出看漲期權(如果到期時價格爲零,則到期價格爲零)。類似的策略也可以用於債券和商品市場。
然而,許多投資者被限制賣空或無法進入衍生品市場。即使他們有空頭頭寸,也可能出於情感或認知上的偏見而不願賣空。此外,如果市場上漲而非下跌,併發出追加保證金通知,賣空者可能被迫補倉以彌補損失。如今,有些ETF允許多頭(ETF份額持有者)做空市場。所謂的反向ETF,其目標是當標的指數每下跌1%時,回報+1%。一些反向ETF還可能採用槓桿,當標的指數每下跌1%時,回報+2%甚至+3%。
對於那些只想保護自己免受危機衝擊,而不一定押注此類事件發生的人來說,擁有一個高度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包括持有相關性較低的資產類別的頭寸,可以幫助緩解衝擊。那些能夠進入衍生品市場的人也可以採用對沖策略,例如保護性看跌期權或備兌看漲期權,以減輕潛在損失的嚴重程度。
綜述
經濟危機時有發生,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有發生。僅在20世紀,就發生了大約20次可識別的危機——這還不包括戰爭或恐怖襲擊等地緣政治事件,這些事件也導致市場突然下跌。行爲金融學告訴我們,人們在此類事件中容易恐慌,不會像傳統金融理論預測的那樣理性行事。因此,那些頭腦冷靜、自律且瞭解市場歷來都會從此類事件中反彈的人,可以以低價購買資產並獲得超額回報。
那些預見到危機即將來臨的人,可能會實施空頭策略,從下跌的市場中獲利。當然,時機至關重要,買入過早或過晚,或持有空頭倉位過久,都可能加劇損失,並抵消潛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