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股票軟件,翻出銀廣夏(000557)的日K線,把圖形縮小,再縮小……發現了什麼奇怪的現象沒有?是的,你會看到,銀廣夏這隻股票,在1999年末到2002年之間,有着一段傳奇般的跳水錶演。而在當時,買入銀廣夏的股民後來大多傾家蕩產了。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1994年6月17日,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以“銀廣夏A"的名字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但上市以後,業績很一般,每年均在爲維持10%的淨資產收益率而奔忙。
銀廣夏業績奇蹟般地轉折,是從1998年開始的。這一年,銀廣夏傳出了來自天津的“好消息”。銀廣夏1994年在天津成立了控股子公司天津保潔製品有限公司。保潔公司曾經在1996年通過德國西·伊利斯公司(C.ILLES&CO.)進口了一套泵式牙膏生產設備,這是有賬可查的銀廣夏與西·伊利斯公司最早的往來。此後,銀廣夏又從西·伊利斯公司處訂購了一套由德國伍德公司(KruppUhde)生產的500立升×3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設備,這是傳奇的起點。
1998年,天津廣夏接到了來自德國誠信貿易公司的第一張訂單。當時,保潔公司已於1997年12月31日更名爲天津廣夏(集團)有限公司。
據銀廣夏於當年10月19日發佈的公告稱,天津廣夏與德國誠信公司簽訂出口供貨協議,天津廣夏將每年向這家德國公司提供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所生產的蛋黃卵磷脂50噸,及桂皮精油、桂皮含油樹脂和生薑精油.生薑含油樹脂產品80噸,金額超過5000萬馬克。
幾個月之後,1999年6月19日,在鄭州召開的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研討會上,當時的銀廣夏董事局主席陳川這樣講述這單合同的暴利內涵:
“德國誠信公司於1999年6月12日一次訂貨總價達5610萬馬克。6月26日,一艘載着天津廣夏第一批農產品萃取產品的貨輪起錨離港,遠航德國。這第一批產品出口,竟獲利7000多萬元!”
1999年,銀廣夏利潤總額1.58億元,其中76%即來自於天津廣夏。
隨後,銀廣夏公告,稱將再從德國進口兩條800立升萃取生產線,後又將計劃升級爲兩條1500立升×3和一條3500立升×3的生產線。計劃中的生產能力是天津廣夏現有生產能力的13信之多!一時間,市場爲其展現的暴利前景而沸騰。
2000年2月14日,陳川在北京突然遇疾去世,終年61歲。根據銀廣夏公告披露,死因是“突發性心肌梗死”。
創始人陳川的去世,並未使銀廣夏2000年的夢幻之旅受到絲毫影響。在2月17日進行的董事會改選中,張吉生繼任董事會主席,時任天津廣夏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李有強升任公司總裁。隨後銀廣夏公佈了1999年年報,每股盈利0.51元,並實行公司歷史上首次10股轉贈10股的分紅方案。
從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的時間,銀廣夏股價從13.97元漲至35.83元,於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權並創下37.99元新高,摺合爲除權前的價格爲75.98元,較-年前啓動時的價位上漲了440%。
2001年3月,銀廣夏公佈了2000年年報,在股本擴大一倍的情況下,每股收益增長超過60%,達到每股0.827元,盈利能力之強,令人咋舌。
利潤絕大部分來自天津廣夏:銀廣夏全年主營業務收入9.1億元,淨利潤4.18億元。在2000年1月19日公告中稱,當年天津廣夏向德國誠信公司“出口”1.1億馬克的生薑精油、桂皮油、卵磷脂等“萃取產品"。
2001年4月2日,審計其財務報表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發米函件稱,當年追加訂單補充合同共計2.1億馬克,2000年度實際執行合同金額爲1.8億馬克(約合7.2億元人民幣)。如果按照1999年度年報提供的萃取產品利潤率(銷售收人23971萬元,業務利潤15892萬元,利潤率66%)推算,天津廣夏2000年度創造的利潤將達到4.7億元。
更恢宏的利潤前景還在前頭。2001年3月,銀廣夏再度公告,德國誠信公司已經和銀廣夏簽下了連續3年、每年20億元人民幣的總協議。以此推算,2001年銀廣夏的每股收益將達到2至3元,這將使銀廣夏成爲“兩市業績最好市盈率卻最低的股票”,銀廣夏的傳奇由此達到了頂峯。2001年6月18日,銀廣夏宣佈,一條1500立升×3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生產線已在安徽省蕪湖市建成。在更早些時候,銀廣夏董事局主席張吉生預測,未來3年內每年業績連續翻番“不成問題”……
與銀廣夏業績神話對應的,自然就是它的股價神話。在那一年,銀廣夏成爲兩市最熱門股票,一度被稱爲中國第一牛股。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爲之目眩。證券行業內部,相信銀廣夏神話的人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也有很多人對此質疑。一位基金經理說:“(銀廣夏的業績)好雖好,但不符合常識。”一位著名證券公司農業領域的研究員很久以來都不把銀廣夏列入觀察範圍,有人問其原因,他回答:“有研究的必要嗎?”
各個證券網站上進行着觀點徑渭分明的超級大討論。著名的證券專業聊天室“和訊大家談”裏,關於銀廣夏的帖子數以千計,質疑者和支持者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在那裏可以找到各種傳言。
事實上,早在2001年3月,媒體已開始對銀廣夏進行質疑,《證券市場週刊》和《財經時報》先後登出分析師蒲少平的長文,對銀廣夏的高速增長及豐厚利潤提出了9點質疑。最致命的一擊來自於2001年8月3日《財經》雜誌的封面文章《銀廣夏陷阱》,文章揭露銀廣夏的業績完全是通過財務造假虛構出來的。
根據調查,銀廣夏根本不具備其宣佈的產能。它公佈能將萃取時間從10個小時縮短到3個小時並進一步縮短到30分鐘,專家對此稱,即使用3小時來提取,精度也要大打折扣。
而銀廣夏公佈萃取物將賣到3440至4400元。可萃取物的原料成本只有350元。媒體提出更爲有力的質疑是,如果銀廣夏真有如此大的出口量,按照現行稅法,則應向有關部廣]辦理至少幾千萬的出口退稅,並在財務報表上體現出來。
而事實上,銀廣夏的年報里根本找不到出口退稅的條目,從天津進出口退稅分局查實,天津廣夏從未辦理過出口退稅……
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這些質疑對銀廣夏的打擊是致命的。
據當時銀廣夏的工作人員回憶:“文章發表後,公司當時一片混亂,基本癱瘓了,各級領導都在忙着滅火,試圖進行危機公關,但已經於事無補。”
8月9日,銀廣夏停牌30天。9月10日復牌。市場在我片譁然聲中,開始了瘋狂逃竄和血肉踐踏,隨後就是一天天無聲的開盤跌停。到10月8日的15個交易日裏,銀廣夏連續跌停,股價從30.79元一路狂瀉到6.35元,市值蒸發67.96億元。瞬間,銀廣夏從天堂被打入地獄。隨着一起跌入地獄的,還有衆多散戶和證券機構。
銀廣夏在財務報表上虛增利潤,其動機是什麼呢?一位資深註冊會計師表示,我國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在財務報表上作假通常有幾個目的:
是當某一個會計年度出現利潤大幅下滑時,爲保持公司的市場形象及業績上的持續性,好向股東交代,不惜在財務方面作假,虛增利潤。
二是上市公司爲了推出再融資計劃,比如配股、增發新股、發債券等,也會冒險在財務分析報表上下功夫,以便能達到有關方面對再融資的基本要求。
三是上市公司推出一些獎勵計劃,對有政績、有貢獻的公司管理層實施獎勵。當上市公司業績未能達到要求時,管理層爲了能把獎金拿到手,只好作假。
四是.上市公司與某些機構聯手,虛增利潤吸引股民,利用信息及資金的優勢,在二級市場大肆炒作公司股票。
那麼,銀廣夏作假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據業內人士分析,前三種可能性都不大,因爲該公司從1995年到1998年業績還算穩定,在1000家上市公司中,已屬中上水平,而該公司1995年、1996年、1998年均實施了配股,該公司前兩年並沒有推出什麼“獎勵計劃”,也可排除。至此,幾乎已只剩下了第四種可能。
而值得指出的是,那個時代是大家爭着當老鼠,老鼠猖獗。事後,市場的共識就是,在銀廣夏事件中,老鼠倉獲益最多。
《銀廣夏陷阱》發表當天,證監會就對銀廣夏正式立案稽查。9天后,事實基本查清。調查過程中,天津廣夏董事長董博說,在1999年和2000年,天津廣夏的造假是在銀廣夏董事兼財務總監兼總會計師丁功民兩次授意下進行的,通過製作虛假財務報表,以製造銀廣夏股票收益不斷增長的現象。在2000年的年報中,他虛構了4.1764億元利潤。
9月5日,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李有強,董事、財務總監、總會計師兼董事局祕書丁功民,天津廣夏(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博,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閻金岱以及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劉加榮、徐林文等六人被刑事拘留。
最後,分別判處李有強、丁功民、閻金岱有期徒刑2年零6個月,並處罰金3萬~8萬元。判處直接造假人有期徒刑3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此外,以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分別判處被告人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劉加榮、徐林文有期徒刑2年零6個月、2年零3個月,並各處:罰金3萬元。
因涉及銀廣夏利潤造假案,深圳中天勤,這家審計最多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會計師事務所被吊銷了執業資格,其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也一同被證監會弔銷。隨之受到整頓的還有一批券商。
而中小股民的民事訴訟,更是將銀廣夏一事推入一場持久的訴訟中。血本無歸的股民開始對銀廣夏公司進行民事訴訟。這場訴訟涉及的標的是1.74億元。在經歷過諸多波折後,這一訴訟經過長達五年馬拉松式的審理,直到2007年5月,才得以終結——向原告按每10元訴訟請求支付2.2股ST銀廣夏股份的方式進行賠償。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借鑑: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對於大部分投資者而言,上市公司總是很神祕,你對於它們的瞭解,往往僅限於一個冷冰冰的證券代碼,以及看起來很正規的F10資料。除此之外你幾乎一無所知。想一想,真可怕!
大多數時候,你知道的往往只是光鮮的外表,而背後的黑幕,只有在出了問題以後你才能知道,但到了這個時候,一切都爲時已晚。
資本是逐利的,有它們的地方就永遠也少不了黑幕。國內如此,國外也一樣,從所羅門兄弟公司到安然公司,從中科創業到銀廣……太多鮮活的例子了,在這個市場上混,千萬記住這一句話:神話背後,往往就是陷阱!
多一些仔細研究、多一些冷靜分析纔是散戶自救的利器。
圖2-37銀廣夏(舊名)(000557)1999年4月至2005年11月的走勢(未復權)
尤其是長線主力,他們與上市公司的高管交往甚密,多年只操作一隻股票。很早就知道公司的基本面會發生什麼變化,平時採取連續買賣、左右對倒的方法賺取差價,根據大盤走勢做波段操作來獲利。長期以來,極大地降低了它的持倉成本,在股價上的優勢是散戶望塵莫及的。
散戶只有清楚地瞭解主力的操作思路和模式,才能看清楚他們的操作手法,然後,纔有可能跟上主力的節奏,徹底地拋棄原來的那種“追漲殺跌”的操作方式。而只有超越這種傳統的操作方式纔有可能在股市穩定地盈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散戶所有的技術分析都應當是圍繞發現主力的意圖而進行。
以上我們僅僅列舉了三個典型案例來敘說主力的操作手法。有技術性坐莊的,有操控上市公司來炒作股價的,也有直接赤裸裸業績造假坑害散戶的,這樣的案例實在是太多了。比如:2001年東方電子(000682)財務造假案,2001年藍田股份造假案,2004年德隆系崩潰案,2006年飛天系的違規擔保案,2012年李旭利老鼠倉案,2015年“私募一哥”徐翔操縱股票案等等。
隨着A股慢慢步入正軌,監管措施的超嚴,主力的運作手法變得越來越隱蔽,大多化整爲零,有着很多的小賬戶,分散操作,其在K線上的反映與普通散戶的操作毫無二致,只有在要出貨或者做波段的時候,形成了密集成交才能夠窺探到它的痕跡。在它不再賣票操作形成地量的時候可以看出它的意圖外,其他時候的操作都很難看出端倪。這也是爲什麼以前流行的技術會嚴重失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