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保值的意義:讓將來的錢更值錢
在現代社會中,私人資產的宿敵至少有兩個:一是稅;二是通貨膨脹。時間是站在不可避免的稅和通貨膨脹那一邊的,如果不採取措施抵消稅和通貨膨脹對資產價值的侵蝕,資產的實際購買力就會隨着時間變得越來越少。稅務實實在在地擺在明處,可通貨膨張卻不知不覺地隱藏在暗處,通貨膨脹的迷惑性和危害性更大。世界各地的官僚政客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花起不是自己的錢來大手大腳、毫不吝嗇。花來花去,政府收支預算出了虧空怎麼辦?基本上有這樣幾種選擇:一是增加稅收;二是削減開支;三是發行債券;四是多印鈔票。增稅太多會引起納稅人的不滿;削減政府開支可能會對戰略性項目建設、軍事、科技、醫療、衛生、教育和社會福利等的資金投入造成影響;發行債券過多將來償還本息的壓力太大;只有增多發行貨幣這一行爲可以不引人注月地、在暗地裏持久地做下去。
以美國政府機構郵政局發行的普通平信郵票價格以及每盎司黃金的價格歷史來看:
1919年,郵票2美分,黃金19.95美元。
1932年,郵票3美分,黃金20.69美元,世界經濟大蕭條初期。
1933年,羅斯福總統下令沒收美國公民所持有的金幣、金條和金票,強制兌換價格爲每盎司20.67美元。
1946年,戰後各國簽署佈雷頓森林協議,美國承諾以35美元固定價格兌換每盎司黃金,其他各國貨幣以幾乎固定的匯率兌換美元。
1958年,郵票4美分,黃金35美元。1963年,郵票5美分,黃金35美元。
1968年,郵票6美分,黃金35美元。
1971年,尼克松總統下令停止以每盎司35美元兌換黃金,佈雷頓森林協議破裂,各國貨幣兌換率開始自由浮動。
1971年,郵票8美分,黃金43美元。
1974年,郵票10美分,黃金186美元。
1975年,郵票13美分,黃金140美元。
1978年,郵票15美分,黃金226美元。
1981年3月,郵票18美分,黃金465美元。
1981年11月,郵票20美分,黃金430美元。
1985年,郵票22美分,黃金326美元。
1988年,郵票25美分,黃金410美元。
1991年,郵票29美分,黃金353美元。
1995年,郵票32美分,黃金387美元。
1999年,郵票33美分,黃金290美元。
2001年,郵票34美分,黃金276美元。
2002年,郵票37美分,黃金342美元。
2006年,郵票39美分,黃金632美元。
2007年,郵票41美分,黃金833美元。
2008年,郵票42美分,黃金869美元。
2009年,郵票44美分,黃金1087美元。
從1919年至2009年的90年間,郵票價格上漲22倍,黃金價格上漲54倍。從世界貨幣開始自由浮動的1971年至2009年的38年間,郵票價格上漲5.5倍,黃金價格上漲25倍。因此從長期的歷史數據來看,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是無可置疑的。
如果把黃金當成貨幣的話,在1971年,需要花費66盎司黃金的價值去購買一輛小轎車,在2009年年底,只需要花費14盎司黃金;在1971年,需要花費703盎司的黃金在北美購買一棟房子,在2009年年底,只需要310盎司黃金;在1971年,需要花費25盎司黃金去購買相當於道瓊斯股市指數價值的股票,在2009年年底,只需要花費10盎司。實際上,如果用黃金作爲價值衡量標準的話,幾乎所有物品的價格都隨着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加昂貴,從這些例子可以明顯地看出通貨膨脹對實際購買力的侵蝕以及黃金抵禦通貨膨脹的能力。
雖然通貨膨脹是個大趨勢,但也並不是說商品價格(例如黃金)只會一年又一年地直線上升。實際上黃金價格在1980年1月就達到過850美元的高價位,但在1999年8月黃金價格也曾降低到251.70美元。英國就是從1999年開始以275美元的低價位出售了國庫裏半數以上的黃金儲備,英國當時的首相托尼·布萊爾和當時的財政部長戈登·布朗(現任英國首相)因爲那個錯誤的決定如今仍然被很多英國人痛罵,有些人懷疑佈菜爾和布朗在黃金即將從底部起飛的時候大張旗鼓地出賣黃金並非出於單純的財政考量,而是在有意打壓黃金價格,從而達到誘使英國民衆支持新誕生的歐元的政治目的。
鑑於現在和將來通貨膨脹的存在幾乎是可以肯定的,個人做資產保值是非常有必要的,黃金被歷史數據證明是能夠抵禦通貨膨脹的資產種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