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一詞源於1785年英國一本名爲《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書中出現“牛”和“熊”兩個名詞。而當時“牛”與“熊”所表達的意思同現在有所不同,“牛”當時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漲的人,而是指猶如今天依靠保證金買進股票而遭到虧損的人。
在17世紀中葉荷蘭的鬱金香交易所就已經出現了保證金制度,而1785年的倫敦交易所買股票是不用保證金的,“牛”身無分文就可以買進股票,但必須在繳款前賣出獲利利潤。根據當時的規則,一個投資者可以“透支”全部資本的四五幹倍買進股票。
因此,在投資者結算前,勢必要想盡一切辦法,把手中買進的股票賣出去,擺脫由於大量“透支”買進股票而形成的沉重負擔。
若整個市場“牛”的羣體太多,則很難找到“下家”,也就是接手的人,那麼投資者就會遭到重大虧損。在付款之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到處尋找下家,由於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表現出“牛”的行爲,因此這樣的投資者被稱爲“牛”。
而“熊”不只指持悲觀觀點的投資者,還指做空的人,也就是先賣出一批股票,然後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補回所“透支”的資金。他需要不斷地尋找“下家”,希望用低價格買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股票,因此,“熊”對所有利空新聞、壞消息、謠言等,都會表現出很高興、幸災樂禍的樣子。
分辨“牛”和“熊”很容易,那些表情沉重、憂鬱的人一定是“牛”;情緒不安,借壞消息嚇唬人的一定是“熊”。“牛”希望股價上漲,“熊”希望股價下跌。後來,逐漸演變成爲把上漲的市場稱爲“牛市”,把下跌的市場稱爲“熊市”。
據記載,“熊市”與“牛市”這兩個股市術語出現於18世紀早期的美國股市。首先出現的是“熊市”。在1709年的記載中這樣描述,因爲預計股價會出現下跌就提前賣出未來發行而目前還沒有拿到手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投機商可以以相對低的價格買進股票。這樣的投機商就被稱爲“牛皮批發商”,來自“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bear”這句話。後來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對股價越來越悲觀。
爲了區別上升趨勢與下降趨勢,人們把勇猛的牛作爲持續上漲的象徵,表達上漲趨勢不可阻擋;而把倔強的熊作爲下降的象徵,表達下跌趨勢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