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賺錢方法:大機構的誤區
1983年,在美國舊金山開了一次高科技研討會,2000多名高學歷、精力充沛、充滿自信的分析師和基金經理參加了那次會議,幾乎業界該去的人都參加了。而這也恰好是高科技股做頭的開始。
幾年來歐奈爾等人還碰到過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他們當時還給另外一家大銀行開講座,該銀行內部所有分析師都參加了,二十多個人圍餚一張桌子坐着。但在整個講座過程中,沒有一個分析師或者基金經理提出任何問題。歐奈爾稱這是他所見過的最奇怪的一個場面,以前從來沒有碰到過。可見,這家銀行的分析師和基僉經理的水平相對於其充滿精力和敢衝敢拼的同行來講,要差一截。
幾年前,一家一直由歐奈爾公司提供諮洵服務的中等規模的銀行提出要求,要求在其認可的股票名單上給他們推薦個股。經過三個多月的研究與磋商,歐奈爾不得不告訴他們,在其認可的名單上沒有一隻股票符合歐奈爾公司的買入標準。幾個月後,有消息說,該銀行信託投資部主任因爲幾年來成績低下,因而被免職。
一些資金雄厚的機構倘若覺得其投資部主管的業績不能令人滿意,就解職了事,然後再找接班人,而後者在投資思路和風格上卻未必與前者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所以,解職非但不能改變這種低效率的投資方法和投資哲學,反而讓它延續下來,愈發顯得根深蒂固了。
美國洛杉磯的太平洋保障銀行(SecurityPacificBank)倒是個例外。1981年7月,它更換了投資部的主管,但是接班人與前任有着迥異的投資風格,投資風榕比前任顯然要科學一些。結果,幾乎一夜之間,就扭轉了該投資部的頹勢。1982年,太平洋保障銀行的G基金名列全美基金榜首。
另一家也是由歐奈爾公司提供投資諮詢服務的中西部銀行的投資原則卻很奇怪。每次歐奈爾推薦個股的時候,他們總要看看那些個股是否價值被低估。否則,他們是不會考慮買入的,然而,歐奈爾認爲,好股票並非都要經歷價值低估階段。事實上,一隻真正值得投資的股票很少會經歷價值低估階段。除非該銀行摒棄這種投資暫學和選股原則,否則他們永遠不可能取得驕人業績。但是,大機構卻很難改變其一貫作風,就好比讓一個新教徒變成天主教徒,或者讓一個天主教徒變成新教徒一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