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證券市場的認識,投資者必須有一個客觀總體的認知,如果投資者對中國證券市場現階段的特性認識不足,就很難做好中國的股票。這好比人類認識大自然一樣,必須要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來辦事,不然只會做出拔苗助長的蠢事。同樣,投資者對於中國證券市場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否則也會作出偏離市場的決策,導致投資失敗。那麼,如何從大處認識把握中國當今的證券市場呢?
筆者認爲,現階段中國證券市場的功能、作用,和西方傳統意義上的證券市場還是有不同的。雖然中國股市已經歷了10多年的成長髮育,但是,真正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證券市場形成,還需要一個更 長的時間。因此,不管國內證券市場上市了多少隻股票、市值有多少萬億元、佔GDP的分量有多重,不管這些數據的絕對數字有多麼驚人,其實目前證券市場在中國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遠沒有許多人想象的那麼重要。也許股民因爲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傷害,也許經濟學家因爲各種各樣的理想或動機,有時難免忍不住會奪大證券市場在目前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力、重要性。其實這種想法可能還是天真了一些,並不那麼切合實際,在一般情況下,證券市場主要是經濟問題。但是,經濟問題很多時候又離不開政治。進人改革開故時期後起步的早期中國證券市場,曾被指爲是典型的“政策市”。那麼現在又怎樣?我們是否已經可以用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來分析中國的證券市場。恐怕真要這樣分析,投資者會喫大虧。我們就拿2002年至200年的股市行情來分析,當時我國的CDP每年以9%的高速在增長,但股市卻偏偏走出了長達幾年的大熊市。如果投資者當時真就簡單套用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來分析股市走向,百目認爲我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股市必將會走牛, 其結果投資者必定會輸得一敗塗地。
筆者認爲,中國證券市場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並不是完全取決於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將服務於政治的需要。舉一個簡單例子,國內該破產而沒有破產的企業何止百家,包括上海、深圳股票市場中大量資不抵債的上市公司,按照真正的市場經濟原則,這些企業的存在只是經濟發展的累贅,耗費寶費的資源,卻不創造任何價值或利潤。我們的政府和經濟學家們對這一切當然心知肚明,但是,爲了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我們可以犧牲效率、利潤,不按照經濟規律來處理這些問題。所以,只有當政治和經濟的平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股票市場的問題就被上升到政治問題。當政治有需要的時候,任何經濟的規律都必須讓路。這也是政策市形成的必然過程。
就像1996年和2007年大牛市的頂部,政府擔心通貨膨脹的加劇,多次干涉股市的升勢,著名的十二道金牌和提高交易印花稅令股市急刷降溼。又如2005年,上證指數跌到了998點時,政府被迫救市政策,市場的大行情就馬上來臨,投機者發財的機會又到來了,被套的股民又有了獲教的希望。
其實,不僅是現在,包括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證券市場還不可能是完全成熟的、在市場規律作用下運行的股市。認清中國股市這種成長期中的階段性特點,對實際操作大有神益。
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下一些操作守則可能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第一,必須密切關注政策對市場的導向作用,政策做多時,重倉介入,政策做空時,堅決空倉離場,這就是人們戲說的“炒股要聽黨的話"。
第二,抓住大行情可能來臨的機會,操作時乾淨利落,決不拖泥帶水。不貪圖小利,迷戀股市,整天在市場中炒來炒去。
第三,依靠市場對政策的反應強度來決策,是否應該大膽出擊。股票的內在價值或市場價格的高低並不重要。投資者還是要用政治眼光來審視股票市場,抓住市場可能出現的重大變化。
第四,決不染指垃圾股,這樣,即使暫時被套住,也有翻身的日子。當然,碰巧撞上了像南華西、紅河光明這樣的大騙子,只能自認倒黴。
第五,緊跟每一波行情的龍頭板塊,什麼時候出現新熱點,只要在低部啓動的股票,就可以大膽介入,這就有點像“ 跟着潮流走",決不染指冷門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