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爲上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其上有言:“檀公三十六策,走爲上計。”意爲面對極爲不利的形勢,爲了保存實力就要選擇逃跑。“走爲上”在某種情境之下並非是一種消極的行爲,而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知難而退、一種避實擊虛後的以退爲進,避免犯以卵擊石、輕敵冒進的策略性錯誤。所以“走爲上”在戰略上是一種權宜之計,在戰術上屬明哲保身,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積極防禦策略,尤其是在股市中,投資者面對危險的境地選擇“走爲上”更能體現聰明賣出的本意。有句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存資金實力是最大的贏利。
毛澤東在游擊戰爭中作戰指導原則之“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方針中的“敵進我退”就是走爲上計策略,即在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環境下,機動靈活地調動兵力和轉換戰法,趨利避害,揚長擊短,在戰爭中力求保存實力,逐漸發展壯大,做到積少成多,各個擊破,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形勢,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的有效手段。十六字方針在股市實戰中同樣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對許多投資者而言,“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其實是一種大智慧,因爲“走爲上”可以理解爲有計劃地主動撤退,包含了積極操作的思想,而不是消極逃跑。投資者在面對巨大風險之時,常常要先通過“走”來保存實力,然後再創造戰機。《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是:比敵人兵力少,就要善於擺脫敵人,各方面條件均不如敵人,就要設法避免與敵交戰。弱小的軍隊如果只知死扛硬拼,就會成爲階下囚。如果把空頭趨勢視爲強大的敵人,那麼投資者選擇迴避,選擇“走爲上”就是一種聰明的撤退與擺脫。
股市中風險無處不在,養成趨利避害的習慣才能告別虧損,走向贏利。因此,當局勢有利於我時就要克服恐懼、敢於進攻;當局勢不利於我時就要敬畏風險、善於放棄。“走爲上”是一種策略上的迴避,也是一種操作藝術。清代文學批評家毛宗崗稱爲“善退爲能”的故事很能說明“走爲上”的高明操作藝術。
三國時期,東吳爲配合蜀國諸葛亮的北伐行動,派陸遜統領大軍也向魏國發起了進攻。不料,東吳將領諸葛瑾卻被魏軍劫營,而後陸遜所定的前後夾攻之計在上表孫權的路途中也不幸被魏軍攻破,再加上酷暑難耐,東吳人馬多生疾病。於是,陸遜打算撤兵。爲迷惑敵人,他讓士卒在營外種豆菽,自己則與諸將在轅門外射箭取樂,又故意命令諸葛瑾整頓船隻,故作聲勢,做出一副向襄陽進發的樣子,使魏軍不敢輕舉妄動。幾天之後,當魏軍發覺時,東吳大軍已安全撤回。魏主曹睿得知這一消息後,感嘆道:“陸遜用兵,不亞孫、吳。東南未可平也。”
所以,在股市中,當空頭具有絕對優勢,不要輕敵冒進,最好的策略就是立即撤退,以便保存資金實力。須知,今日的撤退是爲了今後更好地進攻。此外,投資者在實戰操作中除了運用“走爲上”的策略之外,還要兼有“和爲上”的策略,首先是爭取少虧、不虧,其次是求和,最後是盡力爭取贏利。如同棋戰的博弈,下棋投降是徹底失敗,而議和則屬平分秋色,各得一分;退卻,則還需繼續再戰決一勝負。所以棋戰在敵強我弱,形勢明顯不利,無法取勝的局勢下,“和爲上策”。
根據實戰總結,有四個方面的系統性風險需要及時防範,並加以迴避。所謂系統性風險,是指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對證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系統性風險的顯著特點是:幾乎所有的股票都會受到巨大的利空影響而下跌。系統性風險由於不能通過分散投資化解消除,所以也被稱爲不可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