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1987 年的股市崩盤?
1987 年的股市崩盤是 1987 年 10 月下旬在幾天內發生的美國股票價格迅速而嚴重的下跌。雖然崩盤起源於美國,但該事件影響了世界上所有其他主要股市。
在 1987 年崩盤前的五年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 DJIA ) 上漲了兩倍多。 1987 年 10 月 19 日——被稱爲黑色星期一——道指下跌 508 點,或 22.6%。迄今爲止,這是一天內最大的百分比跌幅。崩盤引發了人們對全球經濟長期不穩定的擔憂。
在這次崩盤之後,美聯儲和證券交易所通過安裝稱爲“斷路器”的機制進行干預,旨在減緩未來的暴跌並在股市下跌過快或過快時停止交易。
重點
- 1987 年的股市崩盤是美國股票價格在 1987 年 10 月的幾天內急劇下跌;除了影響美國股市外,它還對世界其他主要股市產生了影響。
- 據推測,1987 年股市崩盤的根源在於一系列貨幣和外貿協議——特別是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實施這些協議是爲了讓美元貶值和調整貿易逆差。
- 人們還推測,華爾街計算機程序驅動的交易模型既導致股價上漲至崩盤前的高估水平,又導致股價急劇下跌。
瞭解 1987 年的股市崩盤
在股市連續下跌五天後,拋售壓力在 1987 年 10 月 19 日(也稱爲黑色星期一)達到頂峯。大量拋售導致價格急劇下跌;總交易量如此之大,以至於計算機交易系統無法處理它們。一些訂單在一個多小時內未完成,這些訂單不平衡使投資者無法發現股票的真實價格。
波斯灣的敵對行動加劇、對利率上升的擔憂、五年牛市沒有顯着調整,以及計算機化交易的引入,都被稱爲崩盤的潛在原因。還有更深層的經濟因素可能是罪魁禍首。
根據 1985 年的廣場協議,美聯儲與 G-5 國家(法國、德國、英國和日本)的中央銀行達成協議,在國際貨幣市場上貶值美元,以控制不斷上漲的美國貿易逆差。到 1987 年初,這個目標已經實現;美國出口和進口之間的差距已經縮小,這有助於美國出口商,並促成了 1980 年代中期美國股市的繁榮。
在 1987 年 10 月之前的五年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價值增長了兩倍多,創造了過高的估值水平和高估的股票市場。廣場協議於 1987 年 2 月被盧浮宮協議取代。根據盧浮宮協議,五國集團同意圍繞這一新的貿易平衡穩定匯率。
在美國,美聯儲根據新的盧浮宮協議收緊貨幣政策,以阻止美元在崩盤前的時間段內的下行壓力。由於這種緊縮的貨幣政策,美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從 1 月到 9 月急劇下降,利率上升,到 1987 年第三季度末股票價格開始下跌。
程序交易和自動化的作用
1987 年的股市崩盤揭示了金融和技術創新在增加市場波動中的作用。在自動交易中,也稱爲程序交易,不考慮人爲決策,根據基準指數或特定股票的價格水平自動生成買入或賣出訂單。在崩盤之前,使用中的模型往往會產生強烈的正反饋,在價格上漲時產生更多的買單,在價格開始下跌時產生更多的賣單。
崩盤後,交易所實施了熔斷規則和其他預防措施,以減緩交易違規行爲的影響。這讓市場有更多時間在未來糾正類似問題。例如,如果今天股票下跌 7%,交易將暫停 15 分鐘。
雖然程序交易解釋了崩盤的一些特徵性陡峭性(以及前一次繁榮期間價格的過度上漲),但崩盤時的絕大多數交易仍然通過緩慢的過程執行,通常需要多次電話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隨着當今市場計算機化程度的提高,包括高頻交易 (HFT)的出現,交易通常在幾毫秒內處理。由於算法之間非常快速的反饋循環,賣壓可能會在瞬間增加,並且在此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