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是一種政治和經濟意識形態,它反對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而是提倡一種無階級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生產資料爲公有所有,私有財產不存在或受到嚴重限制。
關鍵點
- 共產主義是一種經濟意識形態,它倡導一個無階級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所有財產和財富都由個人所有,而不是由個人所有。
- 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是由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發展起來的,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相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依靠民主和資本生產來形成社會。
- 共產主義的突出例子是蘇聯和中國。雖然前者在 1991 年崩潰,但後者已大幅修改其經濟體系,以納入資本主義要素。
瞭解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是一個涵蓋一系列意識形態的總稱。這個詞的現代用法起源於 18 世紀的法國貴族 Victor d'Hupay,他提倡生活在“公社”中,所有財產都將共享,“所有人都可以從每個人的工作中受益”。然而,即使在當時,這個想法也並不新鮮:使徒行傳描述了根據被稱爲 koinonia 的制度共同擁有財產的一世紀基督教社區,這啓發了後來的宗教團體,例如 17 世紀的英國“挖掘者”拒絕私有制。
共產黨宣言
現代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開始發展,其開創性的小冊子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宣言》於 1848 年出版。那本小冊子摒棄了以前共產主義哲學的基督教基調,提出了唯物主義者和——支持者的主張——對人類社會歷史和未來軌跡的科學分析。 “迄今爲止所有社會的歷史,”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共產黨宣言》將法國大革命視爲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點,當時“資產階級”——正在鞏固對“生產資料”控制的商人階級——推翻了封建的權力結構,迎來了現代,資本主義時代。這場革命取代了中世紀貴族與農奴之間的階級鬥爭,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資產階級資本所有者與“無產階級”,即爲工資而出賣勞動的工人階級。
在《共產黨宣言》和後來的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及其追隨者主張(並預測爲歷史上不可避免的)一場全球無產階級革命,它將首先迎來社會主義時代,然後是共產主義時代。人類發展的最後階段將標誌着階級鬥爭的結束,因此也標誌着歷史的結束:所有人都將生活在社會平衡中,沒有階級差別、家庭結構、宗教或財產。國家也將“消亡”。正如流行的馬克思主義口號所說,經濟將發揮作用,“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蘇聯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直到他們死後纔會在現實世界中得到檢驗。 1917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的起義推翻了沙皇並引發了一場內戰,最終看到由弗拉基米爾·列寧領導的一羣激進的馬克思主義者在 1922 年掌權。這個團體被稱爲布爾什維克,成立了蘇聯在前俄羅斯帝國領土上,並試圖將共產主義理論付諸實踐。
在布爾什維克革命之前,列寧已經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鋒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爲,需要一個緊密聯繫的政治開明精英羣體才能迎來經濟和政治進化的更高階段:社會主義,最後是共產主義。列寧在內戰結束後不久就去世了,但由他的繼任者約瑟夫·斯大林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將進行殘酷的種族和意識形態清洗以及強制農業集體化。在斯大林統治期間,從 1922 年到 1952 年,數以千萬計的人在與納粹德國的戰爭中喪生,此外還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死亡。
蘇維埃國家非但沒有消亡,反而成爲一個強大的一黨制機構,禁止異見並佔據經濟的“制高點”。農業、銀行系統和工業生產受到一系列五年計劃中規定的配額和價格控制。這種中央計劃體系促成了快速工業化,從 1950 年到 1965 年,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增長超過了美國。然而,總體而言,蘇聯經濟的增長速度遠低於其資本主義民主國家。
疲軟的消費者支出尤其拖累了經濟增長。中央計劃者對重工業的重視導致消費品長期生產不足,即使在相對繁榮時期,在庫存不足的雜貨店排長隊也是蘇聯生活的常態。蓬勃發展的地下市場——被一些學者稱爲“第二經濟”——迎合了對香菸、洗髮水、酒、糖、牛奶的需求,尤其是從西方走私的牛仔褲等名牌商品。雖然這些網絡是非法的,但它們對黨的運作至關重要:它們緩解了不加控制、有可能引發另一場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短缺;他們爲黨的宣傳人員提供了短缺的替罪羊;他們在黨內官員的腰包裏排着長隊,這些官員要麼拿錢另眼相看,要麼靠自己經營非法市場活動致富。
1991 年蘇聯解體,推動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爲私營企業和言論自由提供更大的空間。這些改革推動,分別被稱爲 perestroika 和 glasnost,並沒有阻止蘇聯在 1980 年代遭受的經濟衰退,並且可能通過放鬆對異議來源的控制而加速了共產主義國家的終結。
共產中國
1949年,經過與中國國民黨和日本帝國20多年的戰爭,毛澤東的共產黨控制了中國,形成了世界第二大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毛與蘇聯結盟,但蘇聯的去斯大林化政策和與資本主義西方“和平共處”的政策導致了 1956 年與中國的外交分裂。
毛在中國的統治在暴力、剝奪和堅持意識形態純潔方面與斯大林的統治相似。在 1958 年至 1962 年的大躍進期間,共產黨命令農村人口生產大量鋼鐵,以推動中國的工業革命。家庭被迫建造後院熔爐,在那裏他們將廢金屬和家居用品熔鍊成劣質生鐵,這些生鐵幾乎沒有國內效用,對出口市場沒有吸引力。由於農村勞動力無法收割莊稼,而毛澤東堅持出口糧食以證明其政策的成功,糧食變得稀缺。由此產生的中國大饑荒造成至少 1500 萬人死亡,甚至可能超過 4500 萬人。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從 1966 年一直持續到 1976 年毛澤東逝世的意識形態清洗,可能又殺死了 160 萬人。
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推出了一系列市場改革,在他的繼任者領導下仍然有效。 1972 年,毛澤東去世前,尼克松總統訪華,美國開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中國共產黨仍然掌權,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制度,儘管國有企業繼續在經濟中佔很大比重。言論自由受到嚴重限制;選舉被禁止(除了在前英國殖民地香港,候選人必須得到黨的批准並且投票權受到嚴格控制);不允許有意義的反對黨。
1991
這一年標誌着蘇聯的解體以及該大國與美國之間冷戰的結束。
冷戰
美國從二戰中崛起,成爲世界上最富有、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作爲一個剛剛在兩個戰場上擊敗法西斯獨裁統治的自由民主國家,這個國家——如果不是所有人民的話——都感到一種例外主義和歷史使命感。蘇聯也是如此,它在對抗德國和世界上唯一的革命馬克思主義國家的鬥爭中的盟友。這兩個大國迅速將歐洲劃分爲政治和經濟影響範圍:溫斯頓丘吉爾稱這條分界線爲“鐵幕”。
這兩個超級大國在 1949 年之後都擁有核武器,陷入了被稱爲冷戰的長期僵局。由於相互保證毀滅的原則——相信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爭會導致核浩劫——美國和蘇聯之間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交戰,鐵幕基本上是安靜的。相反,他們打了一場全球代理人戰爭,每個人都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後殖民國家贊助友好政權。美國和蘇聯都發起了政變,在各個國家建立了這樣的政權。
美國最接近與蘇聯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是 1962 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然而,美國確實在越南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熱戰,其軍隊支持南越軍隊與中國和蘇聯支持的北越軍隊和南越共產黨游擊隊作戰。美國退出戰爭,越南於 1975 年在共產主義統治下統一。
冷戰以 1991 年蘇聯解體而告終。
共產主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公民缺乏利潤激勵,中央計劃的失敗,以及權力被少數人奪取的影響,然後被少數人利用並與制度博弈。
共產主義爲何失敗?
儘管對共產主義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導致其滅亡的幾個共同因素。
首先是公民缺乏爲利潤而生產的動機。利潤激勵導致社會競爭和創新。但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一個理想的公民無私地致力於社會事業,很少停下來思考他或她的福利。中共第二任主席劉少奇寫道:“任何時候、任何問題,黨員都要以全黨利益爲重,把黨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中國。
共產主義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系統固有的低效率,例如集中計劃。這種規劃形式需要在粒度級別聚合和綜合大量數據。因爲所有項目都是集中規劃的,所以這種規劃形式也很複雜。在某些情況下,增長數據被捏造或容易出錯,以使事實符合計劃的統計數據並造成進步的錯覺。
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也導致了效率低下,而且自相矛盾的是,爲他們提供了爲自己的利益博弈系統並保持對權力的控制的動機。腐敗和懶惰成爲該系統的特有特徵,並且監視,例如東德和蘇聯社會的特徵,很常見。它也抑制了勤勞和勤奮的人。最終結果是經濟遭受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