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賺錢方法:標準普爾指數所代表的藍籌股,行業分析的弱點
標準普爾指數所代表的藍籌股
在美國,很多機構主要的投資對象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成分股,區別只是行業的側重點不同。但是歐奈爾覺得采用這種方法的結果與標準普爾500指數相差不多,好也好不了多少,差也差不到哪裏去。但多年以來的事實證明,一個比較優秀的投資於成長股的基金經理,其成績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的1.5倍。
行業分析的弱點
現在大多數研究機構和機構投資者的研究部門都有相當數量的分析師,而這些分析師往往根據行業來劃分各自的職責。
比如說,一個券商的研究所會有以下幾類分析師:汽車板塊、電子板塊、石油板塊、商業板塊、醫藥板塊等等。而這種研究體制造就了效率低下,並有可能造成投資組合的成效趨於中庸。如果一個分析師被分配到兩三個已經“沒落”的不受市場歡迎的行業怎麼辦?那麼他只好“矮中取長”,把其中最不差的股票推薦給基金經理,從另一方面說,假如石油板塊恰巧是熱門股,市場表現最好,或者負責石油板塊的分析師又恰好推薦了幾隻表現出色的石油股,那麼是否就意昧者該分析師特別出色呢?1979年-1980年,石油股幾乎都翻了一番,甚至兩番,其中最出色的還漲了5倍多。根據行業來劃分人員職責的理論,那就意味着每個分析師都能成爲某個行業的專家,甚至華爾街的有些公司到化工企業中請了化工師來充當其化工板塊的分析員,請了底特律的汽車專家來充當汽車板塊的分析員。儘管,這些人員對各自的行業比較熟悉,但他們對股市的理解,以及推動股價漲跌的力量的認識卻比較模糊。而投資是否能夠取得盈利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公司本身的質量以及股票市場的力量。
券商總是喜歡誇耀自己有多少多少分析師,他們的研究力量如何雄厚,或者他們有多少“明星”分析師。歐奈爾認爲,寧願要5個優秀的分析師,而不要30. 40、50個甚至更多的但各自侷限在兩三個行業的分析師。找到30個能夠幫你在股市中賺錢,給你的投資出謀劃策的分析師的機會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