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九集《天行者的崛起》於 2019 年 12 月在全球影院首映。這部電影延續了雷伊、芬恩、波和凱洛·倫的故事。粉絲們欣喜若狂地看到他們最喜歡的角色在 JJ Abrams 的這部電影中迴歸。
這部科幻系列片以星際旅行、色彩繽紛的佈景和古怪的生物爲主題,對於那些分不清塔圖因和賈庫的人來說,可能顯得有些牽強。事實上,《星球大戰》傳奇故事的經濟和政治體系是受現實世界事件啓發和衍生的。但銀河帝國的經濟學有時似乎和原力一樣神祕。沒有一個充滿納稅人的銀河系,帝國如何獲得資金來資助製造和部署新的殲星艦艦隊和像死星一樣的毀滅行星的超級激光炮?顯然,黑暗經濟學比供應經濟學更有效。
重點摘要
- 星球大戰中的經濟是銀河系的,受現代貿易準則的支配,行星之間交換產品和服務,貿易路線的交匯使最近的行星受益。
- 各個星球上使用的貨幣有數千種,但共和國和帝國都支持銀河信用。
- 跨星球公司的製造業務主要以企業部門爲中心,該部門充當着某種自由貿易區的作用。
- 一些組織簽署了貿易協定併成立了財團或行會,以實現利潤最大化並在參議院中發揮影響力。
銀河帝國與現代全球經濟的相似之處
星球大戰經濟的範圍是銀河系,受現代貿易規則的支配。在這個系統中,星球之間交換產品和服務。貿易路線橫跨多個行星系統。毫不奇怪,位於主要貿易路線交叉點的行星因其地理位置而受益。
例如,位於銀河系中緣的博薩威星球,在《克隆人戰爭》動畫系列中出現過,它位於四條主要貿易路線的交匯處。它以技術貿易而聞名,並且由於其地理位置,是貿易談判的熱門地點。
並非所有中環行星都用於貿易。有些是搶劫和掠奪的場所。一個例子是基吉米——一顆寒冷多山的行星,是走私者集團基吉米的香料走私者的家園。
各個星球和不同社會使用的貨幣有數千種。然而,共和國和帝國都支持銀河信用。這些信用在大多數內環星球上都很有用,因爲這些星球更靠近經濟和貿易中心。
一旦飛船進一步進入太空併到達行星的外緣,信用額度據稱就會失去價值。這個問題在奎剛·金試圖從瓦託那裏購買帕德梅飛船的零件時最爲明顯,但瓦託拒絕接受共和國信用額度。這似乎有點不現實,因爲美元幾乎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兌換當地貨幣。也許共和國信用額度不能在塔圖因使用,因爲對違反共和國反奴隸制法律的星球實施制裁。
在一些星球上,經濟發展非常落後,以物易物佔據了貿易的主導地位。在賈庫,蕾伊被父母拋棄後長大,她在那裏當垃圾販子。她把零件賣給昂卡·普魯特,換取食物而不是現金。在一個發展程度如此低的星球上,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喫飽飯才能活下去。
一些經濟學家推測,雷伊的職業暗示着星際系統中存在着活躍的循環經濟。她不爲原始金屬而廢料。她專注於工程和設計部件,這意味着星球大戰經濟更看重成品而不是原始金屬。(在這方面,他們與人類並無不同,人類更看重成品。)此外,經濟學家指出,持續不斷的戰爭會導致金屬的破壞;因此,太空中一定有大量的金屬。
部門經濟
與跨國公司一樣,星際公司業務橫跨多個經濟體和地理區域,跨星系和星區運營。然而,他們的製造業務主要以企業部門爲基礎,該部門充當某種自由貿易區。企業部門位於外緣,成立的目的是讓企業擺脫參議院的政治陰謀。企業部門的稅法是單個星球稅法的簡化版本。在該部門開展業務的公司向共和國繳納單一稅,隨後向帝國繳納單一稅。在皇帝的領導下,企業部門的業務擴展到 30,000 個行星系統,併成立了企業部門管理局來管理該部門。
爲了使貿易變得容易,一些組織簽署了貿易協議併成立了財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潤並在參議院中施加影響力。商業行會追求貿易商和商業利益,是此類行會中最強大的。其兩個主要成員是貿易聯盟和星際銀行集團。顧名思義,貿易聯盟是一個由企業和貿易商組成的聯盟。星際銀行集團是一個控制共和國大部分地區財政的銀行系統。後者在克隆人戰爭期間脫離共和國的獨立星系邦聯(又稱分離主義聯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兩個組織都支持達斯·西迪厄斯,但他們不知道他只是在利用它們來獲得帕爾帕廷議長的權力。
對納布的經濟封鎖如何使共和國轉變爲帝國
爲了應對貿易路線徵稅增加的問題,貿易聯盟派出一支戰艦艦隊封鎖了納布星球。封鎖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對此有幾種理論。
詹姆斯·盧塞諾在他的小說《星球大戰:達斯·普雷格斯》中概述了納布入侵的一個可能原因:等離子能量。據盧塞諾說,納布擁有豐富的等離子,並擁有一個大型採礦和精煉設施,資金來自星際銀行集團的貸款。該星球以固定價格向貿易聯盟出售等離子能量。反過來,他們抬高價格以獲取可觀的利潤。
隨着迪士尼對擴展宇宙的重構,盧塞諾的小說不再是《星球大戰》的正典,但它在邏輯上是合理的。請記住,納布位於銀河系的外緣,可能幾乎沒有稅收。對貿易路線徵稅會增加貿易聯盟成員的運輸成本,並削減他們的利潤。
話雖如此,他們的封鎖只是貿易聯盟入侵納布的藉口。貿易聯盟受到達斯·西迪厄斯的影響,他也是納布的帕爾帕廷參議員。入侵引發了一系列事件,導致帕爾帕廷被任命爲最高議長並宣佈自己爲皇帝。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帕爾帕廷投票支持對貿易路線徵稅,這給了聯邦入侵納布的理由。這讓最高議長瓦洛倫顯得軟弱。瓦洛倫因不信任投票而被趕下臺(基本上,他們彈劾了他)。帕爾帕廷隨後因同情他的家鄉納布星球的苦難而當選。最終,帕爾帕廷說服銀河參議院(由賈·賈·賓克斯牽頭)賦予他緊急權力,以應對正在發生的分離主義危機。當然,帕爾帕廷也是分離主義運動的幕後推手,他就是達斯·西迪厄斯。憑藉這些新權力,加上 66 號命令後消滅的絕地,帕爾帕廷輕而易舉地成爲皇帝,並按照他的形象重塑銀河系。
星球大戰經濟與納粹德國
《星球大戰》的創造者喬治·盧卡斯曾說,他在銀河帝國的構想中融入了納粹德國的美學和主題元素。這種比較很有意思,因爲銀河帝國和納粹德國都是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誕生的。
事實上,納粹德國和銀河帝國在經濟和政治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納粹德國的特點是戰備狀態良好,軍事實力強大。國家勞工局規定每個德國男性都必須在該組織完成強制性培訓。
服兵役期間的典型任務包括植樹造林、在農場挖溝渠和修建高速公路網絡。高速公路就是在這段時間修建的,希特勒設定了將德國軍隊規模擴大到 50 萬人的目標。工會被禁止,每個人都必須加入由納粹頭目控制的中央勞工組織。
銀河帝國的經濟也同樣處於戰爭狀態。死星是一座配備有行星毀滅超級激光武器的空間站,是這種經濟軍事化的完美典範。它由最先進的武器系統和火炮組成。此外,中環和外環內的整個行星系統都用於建造克隆人和戰爭機器。
雖然《星球大戰》前傳多次提到共和國的工會,但原版三部曲中卻沒有提及。因此,工會很可能被銀河帝國禁止(或者喬治·盧卡斯還沒有想到這一點)。事實上,機器的生產過程並不是勞動密集型的。相反,它是一個由機器人本身主導的過程。例如,《星球大戰:第二集——克隆人的進攻》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由機器主導的未來。在一個場景中,帕德梅、阿納金·天行者、C-3PO 和 R2-D2 在試圖逃出吉奧諾西斯的一家機器人制造廠時差點喪命。
有趣的是,隨着人們遠離核心世界,經濟變得不那麼以機器爲導向。在外緣星球上,其他行業(如能源和農業)占主導地位。這種差異反映在建築上。例如,核心世界科洛桑是一個高科技社會,有摩天大樓和飛行汽車。相比之下,外緣星球塔圖因是一個相對原始的地方。在塔圖因,許多建築物都是用土坯製成的,水分農民靠生產水勉強維持生計。他們命運的差異證明了科洛桑強大的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