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投資成績——每年平均復息增長24%,保持了達30多年之久。假如你在1956年將1萬美元交給他,今天這筆錢已超過1.4億美元了,當中已扣除了所有稅收和有關一切的交易費用。
20多年來,由巴菲特主持的投資,有28年成績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大家不要以爲標普表現不濟,事實上該指數過去的回報,保持在10%左右復息增長,這個投資成績比很多基金的表現還要優勝;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說已是非常滿意的數字了。但是巴菲特的表現,拋離標普500一倍半在增長,真令人驚訝、佩服!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諾貝爾獎的投資理論(如隨機漫步理論、有效市場假設和資本產定價學說等),巴菲特的投資理論要簡單得多,實用得多.其精髓在於挑選優良及價值的股票買入,然後長期持有。簡要可概括爲:
集中投資
巴菲特主張把注意力集中在幾家公司上,合理的數目是10-15間:如果投資者的組合太過分散,這樣反而會分身不暇,弄巧反拙。巴菲特認爲,要選出最傑出的公司,投資者的精力應用於分析它們的經濟狀況和管理素質上,然後買入長期都表現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資在它們身上。股神說:“分散投資是無知者的自我保護法,對於那些明白自己在F什麼的人來說,分散投資是沒什麼意義的。”
挑選價值股,不懂永不做
巴菲特的投資成績,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後於大市,當時由於股神表示不懂科網、不懂電腦軟件的未來發展和不懂半導體是什麼而拒絕買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擊股神,“老態龍鍾”、“與時代脫節”和“風光不再”等等的評語都套用在巴非特身上。結果隨者科網泡沫的爆破,再次證明股神是對的,這說明股神只會買人自已能夠了解的公司股票。
戰勝心魔,理性投資
很多研究都指出,決定一個投資者成敗的關鍵之一是性格。 股神的心得是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貪婪。在經過深入瞭解和研究後,找到了買入股票的真正價值後,就不要理會它短期的價格波動。因爲市場上充斥首太多不理生的投資者。遠離市場是股神的選擇,這是爲了“旁觀者清”。巴菲特的理論是:“設法在別人貪心的時候持謹慎恐懼的態度,相反當衆人都小心謹慎時,要勇往直前。”事實上,短線的股價經常都不可理喻。
長期持有
選中好的公司股票,不要隨便因蠅頭小利而賣去。只要該公司仍然表現出色,管理層穩定,就應該繼續持有。股神說:“ 如果你擁有很差的企業,你應該馬上出售,因爲丟棄它你才能在長期的時間裏擁有更好的企業。但如果你擁有的是一家好公司股票,千萬不要把它出售。”
拒絕投機
股神從不相信消息,堅持獨立思考。他說,即使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在他耳邊祕密告知未來利率的去向,也不會因此而改變他任何投資計劃。
等待入市良機
股神近來總結歸納他的投資心得時指出:投資者不需要在市場上經常出沒。在發掘好股票的時候,要等待好時機買入才能作長期持有的策略,這樣勝算自然高。
可見,巴菲特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功,說到底就是基於他的精明和一整套簡潔易行的定律及策略。投資者要思在股市中賺錢,首先要頭腦清醒,保持理性,不受情緒左右。股市的確是個不理生的市場,是情緒的聚積場所,各式各樣人的喜、怒、哀、樂、興奮、抑鬱大量彙集激盪,於是多數人的投資結果經常事與願違。
事實上,投資獲利的判斷基礎也十分簡單,那就是判斷買賣時機,以及買什麼股票。當大家近乎瘋狂地在股市裏搶進搶出時,就是股市漲勢近尾聲,漲無可漲的時候。如果連原本不太注意股市投資的人都進股市了,就顯示可動用資金差不多都投入股市了,緊接着就是後繼乏力,再沒有資金可推升股市,股市必跌。相反,當多數人都不對股市抱有希望,不願再投資時,表示想賣股票的人都賣得差不多了,股市跌無可跌,只要有資金投入,就可以反彈漲開。
而反觀我們操作經常失誤的投資者,往往是踩反了市場節奏,不能理性地面對股市變化。當股市大熱時、股價明顯攀開了他們才進場:而只要市場有一絲風吹草動,看到有人拋售股票,他們也就跟着瘋狂地殺出。前者是貪,因貪所以追高;後者是怕,因怕所以殺低。這樣散的結果必是賺少賂多。如果按照巴菲特的操作原則,買賣時機的判斷應該是大家都搶着買時以好價賣掉,大家都不想要的時候以低價買進。要做到這樣,就沒有必要去進行復雜的經濟形勢預測,也不需要做太多股市分析,只要留意周圍人對市場的反應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