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OT 與 CME:有什麼區別?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 (CBOT) 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的芝加哥,它們都是從一個非營利性的農業交易市場開始的。雖然兩者有許多共同的歷史發展,但他們強調不同的投資並以不同的方式運營,直到合併成芝商所,芝商所還包括紐約商品交易所和紐約商品交易所,作爲其四個指定合約市場的一部分。
兩家交易所之間的合併發生在 2006 年,這一舉措得到了兩個組織的股東的批准。在合併之前,他們採用了截然不同的規則、法規、市場產品和交易引擎。
重點
-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 (CBOT) 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都是在 19 世紀的芝加哥成立的期貨交易所。
- 兩家公司專注於不同的投資並以不同的形式運營,直到 2006 年合併成爲芝商所。
- 在 1970 年代加入金融期貨之前,CBOT 傳統上是一個農業期貨市場。
- 如今,CBOT 還提供貴金屬、政府債務和能源股的交易。
- CME 最初被稱爲芝加哥黃油和雞蛋委員會,在 1960 年代初期推出了第一份冷凍豬肚期貨合約。
- 今天,CME 提供外匯期貨、貨幣、股指、利率期貨和農產品交易。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 (CBOT)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期貨和期權交易所。 CBOT 成立於 1848 年,是芝加哥穀物商人的交易場所,到 1859 年,CBOT 獲得了伊利諾伊州立法機構的特許狀,並發展成爲著名的農產品期貨市場。
事實上,在“期貨市場”中交換遠期合約的概念可能起源於 1860 年代的 CBOT。這個投資中心還幫助普及了“公開喊價”交易大廳;交易員在八角形的“坑”中見面,在公共場合大聲喊叫(或做手勢)以提供股票或期貨合約的要約,從而幫助建立交易所的市場。公開喊價交易於 1994 年在 CBOT 被電子下單系統所取代。
經過 125 多年專門從事農產品交易後,金融合約於 1975 年加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金融期貨合約於 1982 年緊隨其後,然後是 1997 年的期貨期權合約。CBOT 是一種流行的交易平臺。各種工具,包括貴金屬、政府證券和能源股。
CBOT 於 2005 年重組,並以芝加哥信託控股公司的名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
CME 比 CBOT 大。它是美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期貨和期權交易所。在全球範圍內,孟買的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量大於 CME。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立於 1898 年,前身爲“芝加哥黃油和雞蛋委員會”,1919 年更名。它是世界第二大期貨和期權交易所,也是美國最大的交易所。該交易所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成爲 2000 年第一個“股份化”併成爲公開交易的股東所有公司的金融交易所。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於 1961 年推出了第一批冷凍豬肚期貨合約。更重要的合約發佈包括 1969 年的金融期貨和貨幣合約以及 1972 年的第一個利率期貨合約。
CME 現在是指定的自律組織或 DSRO,並對其許多附屬組織擁有監管/審計權力。在 CME 交易的熱門投資包括外匯期貨、貨幣、股票指數、利率期貨和農產品.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有時也被稱爲 Merc,既有公開喊價交易大廳,也有一個名爲GLOBEX的電子交易平臺,超過 70% 的交易都在這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