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的概念:先付定金後結帳
期貨是一種標準化的買賣合約,它規定了在未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到期時,賣方有義務把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交割給買方,買方也有義務必須接受交割。現代的期貨合約是由期貨交易所制定出來的,並在期貨交易所上進行買賣,價格是由成交時市場上買賣雙方的供需關係所決定的。期貨的標的物不一定是實物商品,也可以是某個金融工具或金融指標。除了在到期日進行交割之外,期貨的交易人還可以選擇在到期日之前通過反向買賣來沖銷合約。
西方文獻把期貨概念的來源歸功於古希臘的思想家泰勒斯,據說有一年他知道秋後橄欖的收成會很好,可是他只出了很少的定金就預先租下了當地的橄欖榨油機。當橄欖豐收後,榨油機供不應求,泰勒斯以很高的價格出租了榨油機的使用權,賺了一大筆錢。
而當代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是在18世紀30年代日本大阪建立的稻米交易市場,現在常用的蠟燭K線圖就是來自日本的稻米交易。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1848年成立的,原本是爲了方便實物商品供需雙方的頭賣,例如,中西部的小麥農場主在春天播種的時候就可以出賣秋天收穫後的小麥期貨。按照常理,在交割到期日的時候,小麥期貨合約的交割價格應該與當時小麥的現貨價格一致,但現在卻並非總是如此。有時在交割到期日當天,小麥期貨與現貨還有每蒲式耳20美分的差價,在其他時間裏,差價甚至高達每蒲式耳1美元。這樣,期貨交易就失去了期貨交易所聲稱的“期貨的目的在於發現真正價格”的意義,而政府監管機構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對此不聞不問。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對交割條件的嚴格規定使有資格用現貨交割的人越來越少,期貨交易所的目的就是爲了儘量減少現貨交割,最好讓所有人都用現金交割。這樣,本來可以用現貨沖銷期貨合約的生產商和供應商就失去了對價格的影響力,實物期貨就變得和金融期貨一樣,只不過是電腦屏幕上的一些數字,華爾街超級銀行的做市商們就可以隨意地操控價格了。
期貨和現貨市場脫節的現象在黃金市場上尤其值得注意,2010年1月,紐約商品交易所上黃金期貨的每天平均成交合約數爲5萬3000個,每個合約相當於100盎司(約28.35克)的實物黃金,換算一下,紐約商品交易所每天交易的期貨黃金數量是大約150噸。而在2008年,全球黃金產量總共是2356噸,相當於每天生產6.45噸。全球黃金最近幾年的產量是呈現下降趨勢的,2005年2518噸,2006年2469噸,2007年2444噸,2008年2356噸。換言之,紐約商品交易所每天買賣的期貨黃金重量是全球實物黃金每天產量的23倍多,那些黃金期貨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涉及實物黃金的交割,而被賣出的黃金期貨合約中又有多少是能用實物黃金兌現呢?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說,黃金期貨的交易已經與金融期貨沒有太大的區別,基本上也是電腦屏幕上的一個數字而已,又是一個可供操控的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