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金融學在量化投資中的應用
行爲金融學認爲,人並非是完全理性的,由於信息不足和認知能力有限,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許多心理偏差,如過度自信、自我歸因和保守等,並由此產生了兩個異常投資行爲過度反應(Overreaction)和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異常投資行爲使股價過分波動,股票價格脫離其價值,不僅使投資者承擔了較大的投資風險,而且也不利於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通過對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的表現進行分析,找出其產生的淵源,即可提出相應的規避策略。也可以以管窺豹,看到行爲金融學在量化投資學的一般的應用場景。
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的表現
過度反應及其表現
過度反應是指人們對某一信息或事件的發生做出了比正常反應更加強烈的反應。將其引申到股市中是指這樣一種現象,由於投資者對可能影響股價的某種信息或事件的影響力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股價會出現過度漲跌。即股價會因利好消息而過度上漲,或因利差消息而過度下跌,從而偏離其基礎價值,而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偏離將被反向修復。
反應不足及其表現
反應不足是指投資者低估了最近獲得的信息,處於保守狀態,對某些信息反應冷淡,甚至沒什麼反應。本來屬於“大”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在消息公佈時,卻得不到市場的回應或市場反應微弱。反應不足意味着價格在一定時期內將沿原方向繼續運動,形成趨勢。
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的成因
從投資者心理來看,導致過度反應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1.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2. 自我歸因偏差(Selfcontributionbias)。過度自信是指人們傾向於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低估這種判斷可能存在的偏差(DeBondtandThaler,1985)。自我歸因偏差則是指投資者過於高估或認可與自己意見一致的信息,而忽視意見相左的信息,若成功則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失敗了則歸於運氣不好,這種意識隨着投資收益的增加會不斷加強,導致股價會因某一利好消息或利差消息上漲再上漲或下跌再下跌。導致反應不足的心理原因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bias)。保守被證實偏離貝葉斯估計或判斷,即對基礎評判給予過多的權重,而對新的數據重視不足,保守易引致反應不足(JamesMonter,2002)。固執(BeliefPerseverance)是保守的一個極端情形。人們一旦形成某種看法,往往就死死堅持它。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還與心理距離有關。心理距離有時間上和空間上兩種。時間上的心理距離是指新消息產不產生影響或影響大小,與消息好壞無關或關係不大,只與消息產生效果所需時間長短有關。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還可以用投資者的心理賬戶來解釋。在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傾向於不是權衡全局情況進行考慮,而是在心裏無意識地把它分成幾個部分(心理賬戶)來看,對每個賬戶釆取不同決策。在股票市場上,投資者會將自己的投資組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風險低的安全投資,另一部分是風險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資。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投資者往往每次只考慮一個心理賬戶,把目前要決策的問題和其他的決策分別看待,即將投資組合放在若干個“心理賬戶”中,不太在意它們之間的共同變異數,由於投資者過於關心單個賬戶的盈虧而不是注意整體效果,可能會導致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
反轉策略與動量策略
過度反應的規避策略主要是反轉策略(ContrarianttradingStrategy),而動量策略(MomentumtradingStrategy)則主要用於糾正反應不足。
反轉策略
反轉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以此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反轉一般分爲價格反轉和收益反轉。價格反轉是指這樣一種統計現象,如果以證券市場上過去3~5年的回報爲基礎將股票分爲“輸家”和“贏家”組合(即過去表現差的股票和過去表現好的股票),則在隨後的3~5年可以觀察到,過去的輸家戰勝了過去的贏家。而收益反轉是指以近期的各類財務比率,如E/P(收益價格比)、B/M(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比率)等,將股票分爲收益型股票和成長型股票,則在隨後的3~5年可以發現,收益型股票戰勝了成長型股票。如果買進過去的收益型股票、賣空過去的成長型股票,則可以獲得高於市場的超常回報。因爲收益型股票往往是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成長型股票一般是過去表現好的股票,所以也是一種反轉現象。
動量策略
動量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投資量設定過濾準則,只有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投資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纔買入或賣岀股票。價格動量與價格反轉是對應的,只不過是以證券市場上過去3~12個月的回報爲基礎,而且過去的輸家仍然是輸家,而過去的贏家仍然是贏家。若投資者發現股市當前處於反應不足,股價在未來仍有可能延續時,要及時實施動量策略,即買進具有上漲空間而賣出仍有繼續下跌趨勢的股票,當股價接近趨勢的尾部時,再在高位拋出或低位吸進,從而實現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