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蕭條?
大衰退是 2000 年代後期經濟活動的急劇下降。它被認爲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大蕭條一詞既適用於美國經濟衰退,正式持續時間爲 2007 年 12 月至 2009 年 6 月,也適用於隨後的 2009 年全球經濟衰退。經濟衰退始於美國房地產市場從繁榮到蕭條,以及大量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 )和衍生品大幅貶值。
摘要
- 大蕭條是指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和全球金融危機後2007年至2009年的經濟衰退。
- 大蕭條是美國自 1930 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 爲應對大蕭條,聯邦當局推出了前所未有的財政、貨幣和監管政策,其中一些(但不是全部)歸功於隨後的復甦。
瞭解大蕭條
大蕭條一詞是對大蕭條一詞的演繹。後者發生在 1930 年代,國內生產總值 (GDP)下降超過 10%,失業率一度達到 25%。雖然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區分蕭條和嚴重的衰退,但經濟學家們幾乎達成共識,即 2000 年代後期的經濟衰退,在此期間,美國 GDP 在 2008 年下降了 0.3%,在 2009 年下降了 2.8%,失業率一度達到 10 %,未達到抑鬱狀態。然而,這一事件無疑是其間幾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大衰退的原因
根據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 2011 年的一份報告,大衰退是可以避免的。包括六名民主黨人和四名共和黨人在內的被任命者列舉了他們聲稱導致經濟低迷的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報告指出了政府對金融業的監管失敗。這種監管失敗包括美聯儲無法遏制有毒的抵押貸款。
其次,有太多的金融公司承擔了太多的風險。包括投資公司在內的影子銀行系統成長爲與存款銀行系統相媲美,但並未受到同樣的審查或監管。當影子銀行系統失敗時,其結果會影響信貸流向消費者和企業。
報告中確定的其他原因包括無法完全瞭解崩潰的金融體系的消費者、企業和立法者過度借貸。
大衰退的起源和後果
在 2001 年經濟衰退和 2001 年 9 月 11 日世界貿易中心襲擊事件之後,美聯儲將利率推至後佈雷頓森林時代以來的最低水平,以試圖維持經濟穩定.美聯儲在 2004 年年中一直保持低利率。再加上鼓勵自置居所的聯邦政策,這些低利率幫助引發了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急劇繁榮以及抵押貸款債務總額的急劇擴張。新型次貸和可調整抵押貸款等金融創新使原本可能沒有資格的借款人能夠獲得慷慨的住房貸款,因爲他們預期利率將保持在低位,房價將繼續無限期上漲。
然而,從 2004 年到 2006 年,美聯儲穩步提高利率,以試圖維持經濟中穩定的通貨膨脹率。隨着市場利率相應上升,通過傳統銀行渠道流入房地產的新信貸放緩。也許更嚴重的是,現有可調整抵押貸款的利率甚至更多外來貸款的利率開始以遠高於許多借款人預期或預期的利率重新設定。結果是後來被廣泛認爲是房地產泡沫的破裂。
在 2000 年代中期的美國房地產繁榮期間,金融機構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水平推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複雜的衍生產品。當 2007 年房地產市場崩盤時,這些證券的價值急劇下降。隨着 2007 年信貸危機的爆發,爲房地產泡沫提供資金的信貸市場迅速跟隨房價陷入低迷。過度槓桿化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償付能力從 3 月貝爾斯登倒閉開始達到臨界點2008 年。
那年晚些時候,隨着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於 2008 年 9 月破產,事情達到了頂點。這種傳染病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經濟體,尤其是歐洲。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由於大蕭條,僅美國就減少了超過870 萬個工作崗位,導致失業率翻了一番。此外,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由於股市暴跌,美國家庭損失了大約 19 萬億美元的淨資產。大衰退的正式結束日期是 2009 年 6 月。
重要的
奧巴馬總統於 2010 年頒佈的《多德-弗蘭克法案》賦予了政府對破產金融機構的控制權,以及建立消費者保護以防止掠奪性貸款的能力。
應對大蕭條
美聯儲和其他中央銀行爲應對大蕭條而採取的激進貨幣政策,儘管被廣泛認爲防止了對全球經濟的更大損害,但也因延長了整體經濟復甦所需的時間而受到批評。爲以後的經濟衰退打下基礎。
貨幣和財政政策
例如,美聯儲將關鍵利率降至接近於零的水平以促進流動性,並以前所未有的舉措,通過稱爲量化寬鬆的政策向銀行提供了驚人的 7.7 萬億美元緊急貸款。這種大規模的貨幣政策反應在某些方面代表了 2000 年初引發房地產泡沫的貨幣擴張的兩倍。
根據國會的說法,隨着美聯儲的流動性氾濫,美國聯邦政府啓動了一項大規模的財政政策計劃,試圖以美國復甦和再投資法案下的 7870 億美元赤字支出的形式刺激經濟。預算辦公室。這些貨幣和財政政策起到了減少主要金融機構和大公司的直接損失的作用,但通過防止它們被清算,它們也使經濟與導致危機的大部分經濟和組織結構保持一致。
多德-弗蘭克法案
政府不僅將刺激方案引入金融體系,而且還實施了新的金融監管。根據一些經濟學家的說法,1990 年代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大蕭條時期的監管——助長了經濟衰退。該法規的廢除允許美國一些較大的銀行合併並組建更大的機構。 2010 年,奧巴馬總統簽署了《多德-弗蘭克法案》 ,賦予政府擴大對金融部門的監管權。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美國聯邦政府花費了 7870 億美元的赤字支出,以在大蕭條期間根據《美國復甦和再投資法案》刺激經濟。
該法案允許政府對被認爲瀕臨倒閉的金融機構進行一些控制,並幫助建立消費者保護措施,防止掠奪性貸款。
然而,多德-弗蘭克法案的批評者指出,在房地產和金融泡沫期間積極推動掠奪性貸款和相關做法並從中獲利的金融部門參與者和機構也深深參與了新法律的起草和奧巴馬政府機構的指控。及其實施。
從大蕭條中復甦
遵循這些政策(儘管有一些人會爭辯),經濟逐漸復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在 2009 年第二季度觸底,並在 2011 年第二季度恢復了衰退前的峯值,此時距離官方經濟衰退最初開始三年半。隨着流動性的洪流首先席捲華爾街,金融市場開始復甦。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DJIA)從 2007 年 8 月的峯值下跌了一半以上,於 2009 年 3 月開始回升,並在四年後的 2013 年 3 月突破了 2007 年的高點。對於工人和家庭來說,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失業率在 2007 年底爲 5%,在 2009 年 10 月達到 10% 的高位,直到 2015 年才恢復到 5%,距離經濟衰退開始近八年。直到 2016 年,實際家庭收入中位數才超過經濟衰退前的水平。
對政策反應及其如何塑造復甦的批評者認爲,流動性和赤字支出的浪潮極大地支持了與政治相關的金融機構和大企業,但犧牲了普通民衆的利益,而且實際上可能通過捆綁真實貨幣來推遲復甦。應該失敗的行業和活動中的經濟資源,並看到他們的資產和資源交到新所有者手中,他們可以利用它們來創造新的業務和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