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莫大於不知足,谷莫大於欲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老子認爲天下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不知道珍惜現有的,過分地追逐名利,勢必招來災禍和不幸。
在股市上尤其如此,這是一個非常難以掌握的股市哲學難題,老實講,來到證券市場每個投資者都必有貪念,如果不貪,乾脆把錢都放進銀行做定期就可以了,但是投資者既然來到了股票市場,所要面對的就是怎樣“貪”和如何“貪” :的哲學命題了。
那麼,投資者怎樣在股票市場中去“貪”呢?首先,我們要承認市場永遠都是正確的命題,錯的水遠是自己。其次,我們也要承認證券是有風險的。當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追逐利益的同時,風險便悄悄地跟隨而來了。這正應了莊子的一句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的高意大家都知道,就是行事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也隨之面來。其實,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計算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沒想到別人(大機構)早就在算計他了。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這需要一個人多麼大的膽略和勇氣啊?投資者明知證券市場有風險,也要往裏衝,皆因“利”而來,如果只見“利”而忘其“害”,則是有勇無謀之輩,那隻會是“沙膽” 碰落“沙井",死得剛剛好。
那怎樣纔可以做到有勇有謀的投資者呢?怎樣纔可以“貪”得其所呢”其哲學上的“度”怎樣把掘呢?按筆者理解,全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他講的“鍋莫大於不知足”,其突出的就是“不知足”上來,他講到人的慾望有如無窮的溝壑,因而得進尺,得隴望蜀。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你給金銀他還恐恨得不到珠寶,你封他侯爵時他還怨恨你沒封他公爵,即使是做了宰相,他還是想當皇帝。爲了滿足貪慾,他勢必利令智昏,不擇手段,殘害無事,最後自掘墳幕,自釀苦酒。
因此,老子十分推崇知足,認爲知足而不受你辱,知止則沒有危險,“知足者富”。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物極必反,收藏越多,損失也越重。老子推崇廉下不爭,認爲“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不爭”自然界的規律,是施利而不爲害,人也應該效法自然之道,有所作爲而不爭名逐利。這段話用到股票市場上,就是,“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當別人貪婪時,我恐懼"這是世界投資大師巴菲特關於證券市場上的一句哲學名言。
我們在深究這句話裏面還有文章,那麼,到底是當別人恐懼到什麼程度的時候,我纔可以貪婪呢?這裏面也存在着哲學上“度”的問題,那麼,貪夢到什麼程度纔算得上“知足常樂”呢?投資者貪婪就是持股待漲到底可以持多久的哲學問題了,筆者認爲市場的恐慌程度可分爲大、中、小三個不同的層面,一次小的市場恐慌,投資者只能做-波短線, 中級市場上恐慌可以做-波中線,如果出現大級別的市場恐慌就可以做一波長線,如2005年上海指數急促下跌到998點時,使全國股民都產生了恐慌情緒,就連管理層也有人擔心股市會不會出現崩盤行情,這種情況,筆者認爲就算是大級別的恐慌。這種機遇人生難得幾回,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