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收購(LBO) 的負面宣傳可能多於正面宣傳,因爲它們會成爲媒體的熱門報道。然而,並非所有的槓桿收購都被視爲掠奪性行爲。它們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具體取決於您是交易的哪一方。
槓桿收購是利用槓桿收購公司的通用術語。買方可以是現任管理層、員工或私募股權公司。研究槓桿收購的驅動因素很重要,以瞭解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在這裏,我們來看看四個例子:重組計劃、分拆、投資組合計劃和拯救者計劃。
關鍵點
- 槓桿收購是指利用槓桿來收購一家公司。
- 槓桿收購的場景主要有四種:重新打包計劃、分拆計劃、組合計劃、救世主計劃。
- 重新包裝計劃包括通過槓桿貸款購買一家上市公司,將其私有化,重新包裝,然後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出售其股票。
- 分拆涉及購買一家公司,然後出售其不同部門,從而對被收購公司進行整體拆除。
- 該投資組合計劃旨在收購競爭對手,希望新公司通過協同效應比兩家公司都更好。
- 拯救計劃是指由管理層和員工收購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
重新包裝計劃
重組計劃通常涉及一傢俬募股權公司利用外部槓桿貸款收購一家上市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從而將其私有化。收購公司的目標是重組該公司,並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 將其重新帶回市場。
收購公司通常會持有公司幾年,以避開股東的監視。這使得收購公司能夠私下對被收購公司進行調整,重新包裝。然後,它會大張旗鼓地將重新包裝的公司作爲 IPO 重新推向市場。當大規模進行這種操作時,私人公司會一次收購多家公司,試圖將風險分散到各個行業。
私募股權公司在進行槓桿收購時,通常會借入相當於公司收購價 70% 至 80% 的資金。剩餘資金則通過自有股權籌集。
這類交易的受益者包括原股東(如果出價高於市場價)、公司員工(如果交易能挽救公司免於破產)以及私募股權公司,私募股權公司從收購過程開始之日起收取費用並持有部分股票直至公司再次上市。不幸的是,如果公司不進行重大變革,這可能是一場零和遊戲,新股東獲得的財務狀況與舊公司相同。
分手
許多人認爲這種拆分是掠奪性的,它有好幾種叫法,包括“砍伐和燒燬”和“砍掉並跑路”。該計劃的基本前提是,如果拆分或單獨評估公司各部分的價值,那麼公司的價值會更高。
這種情形在多年來收購了相對不相關行業的多家企業的企業集團中相當常見。買家被視爲局外人,可能會採取激進的策略。通常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在收購後會拆分被收購的公司,並將其部分出售給出價最高的人。這些交易通常涉及重組過程中的大規模裁員。
看起來股權公司似乎是這類交易的唯一受益方。然而,被出售的公司部分資產具有自行增長的潛力,之前可能因公司結構的束縛而受阻。
投資組合計劃
投資組合計劃有可能使所有參與者受益,包括買方、管理層和員工。這種方法的另一個名稱是槓桿累積,其概念既具有防禦性,又具有進攻性。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一家公司可能會利用槓桿收購其競爭對手之一(或任何可以通過收購實現協同效應的公司)。該計劃風險很大:公司需要確保其投資資本的回報超過收購成本,否則該計劃可能會適得其反。如果成功,股東可能會以優惠的價格出售其股票,現任管理層可以保留,公司可能會在新的、更大的形式下繁榮發展。
救世主計劃
拯救計劃往往是出於好意,但往往來得太晚。這種情況通常包括管理層和員工借錢來拯救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在這些交易之一完成後,“員工持股”一詞經常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
雖然這個理念值得稱讚,但如果管理團隊和策略保持不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很低。另一個風險是,公司可能無法迅速償還借款,以抵消高昂的借款成本並獲得投資回報。另一方面,如果公司在收購後扭虧爲盈,那麼每個人都會受益。
結論
雖然有些形式的槓桿收購會導致大規模裁員和資產拋售,但有些槓桿收購可以成爲通過槓桿收購拯救公司的長期計劃的一部分。無論它們叫什麼名字或如何描述,只要有公司、潛在買家和可供借貸的資金,它們就永遠是經濟的一部分。